【原文】(7.13)
子之所慎:齐、战、疾。
【通译】
孔子所谨慎的三件事就是斋戒、战争和疾病。
【学究】
传播礼仪一定需要安定祥和的环境,没有这样环境无法很好传播礼仪之道,因为人在生存问题没解决以前,所有礼制是脆弱的。而孔子最担心的就是斋戒、战争和疾病。
斋戒是一份安定和信仰的心,通过斋戒来做到自律,认知自己位置,有了虔诚的心才能吸收和传播礼仪;战争是一种私欲膨胀表现,是破坏性最强的行为,一旦遇上战争,几乎就民不聊生,哪有心情去传播礼仪,这个时段就会出现大量汉奸就是这个道理;而疾病是指瘟疫等传染病,古时候民间最怕出现瘟疫等,一旦出现那就会哀鸿遍野,社会恐慌瞬间蔓延。这就是孔子最担心的三件事。
【原文】(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通译】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个月不知肉味,就说:“想不到《韶》乐的欢乐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学究】
《韶》乐是舜年代很有名的乐曲,流传到当时的齐国贵族间特别流行,孔子途径齐国听到此曲,便瞬间进入曼妙的情景中。孔子对音乐研究和造诣不亚于礼仪研究,是当时音乐鉴赏间一等一的高手,这样的境界之人竟然因一曲《韶》乐而忘了肉味,太叹为观止了。
从另外一个角色来看,当时社会生产力还是很低下,吃肉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而孔子拿吃肉和音乐的比较来突出音乐多美妙,可见吃肉是当时最高向往了。
【原文】(7.1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痛译】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是不是要帮助卫国君王呀?”子贡说:“好,我去问问老师。”子贡进入孔子房间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人呀?”孔子回答说:“古代的贤德之人呀。”子贡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回答说:“求仁德而得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子贡出来回答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的。”
【学究】
此卫君是卫灵公孙子,卫灵公后被立为卫国之君。其父亲因谋杀为灵公妃子南子而被卫灵公驱逐出国,灵公死后回来想和儿子争君位,这时候卫君特别希望孔子能帮助对抗其父篡位。所以孔子弟子特别担心孔子去做这件事。
伯夷、叔齐是殷朝遗臣,因周朝建立,不承认周朝而逃荒到深山,故有不食周粟之说,可见伯夷、叔齐的节气。子贡问老师如何评价这两个人的德行,孔子敬威他们,以他们为仁德榜样。子贡听到这里就明白孔子不会卷入父子争位的争斗中,也就放心了。
可见孔子在礼仪实践中的把控能力和认知能力,思维非常清晰,立场非常坚定。
【原文】(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通译】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用不正当收到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学究】
孔子的社会性很强,一生推崇周礼并为之传播,可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是一箪食、一瓢饮,如同庄子提倡的风格。对于刻意追求富贵的行为嗤之以鼻。
这段文字特别有禅意,淡然生活,怡然自得。孔子提倡安贫乐道,量力而行。这种思想的传播在士族间很有影响力,尤其是为臣之道,不以此为戒,很难做到洁身自好,也只有这样才会上得君王信任,下得百姓敬仰。
一种风气在知行合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