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的原因
1. 经济和政治竞争
有观点认为,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强势群体试图通过诋毁和掠夺弱势群体,来获取利益。例如,由于农奴制度,美国南方人和北方人之间互有偏见;由于工作机会有限,竞争加剧,歧视和负向定型也迅速增加。
2.替代性攻击:替罪羊理论
很多时候,挫折源是不清晰或者难以直接报复的。如果出现了失业潮,失业者该攻击谁呢?每到这种时候,替罪羊就出现了。
替罪羊是那些他们不喜欢的、显眼的而又相对弱势的群体。在纳粹德国,这只替罪羊是犹太人.
3. 自我形象与维持地位
如果我们做了伤害别人的事,就会有一种迫切的贬低受害者的欲望来证明自己所做的不道德的事情是对的,从而达到说服自己的目的。这种自我辩护可以保护我们的自我形象,但同时它却使偏见和敌意日益增长。
4. 带有偏见的人格
对他人产生偏见,不仅源于外部影响,而在于他自身就是这样的人.
5. 从众引起的偏见
尽管挫折、经济竞争和人格对偏见的形成有影响,但绝大多数的偏见仅仅是人们对他人观点的盲目遵从,例如道听途说也可能使人偏见产生。
国家干预的作用
信息运动是否有效
信息运动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是无力的。因为人们首先就会拒绝去接触那些与自己观念不一致的信息。人们总是倾向于看到自己认为的,而对于与自己印象相左的总是视而不见。并不能通过一本书、一场电影或者一套无线节目来减少偏见。
改变行为的重要性
要改变人们的态度,教育和说服是很难起作用的,而行为的改变却能影响态度。已有研究证实,在地位平等的情况下,如果让白人和黑人接触,现实的体验有助于增进理解,减少偏见。在地位不平等的情况下,如白人主人和黑人奴隶,他们的接触只会增加偏见。
“不可避免心理”,指当人们知道自己不得不接受某个不受欢迎的事件时,会调整态度,努力发现它的优点。如果你不喜欢我,但又不得不与我相处,那么你很可能会努力寻找我身上的优点,从而避免体验失调。
实际复杂的情况
对减少偏见的方法的讨论,显然是将问题理想化和简单化了,现实生活则要复杂得多,毕竟,现实总是多维度发生的。
相互依赖:一种可能的解决办法
合作是有益的,但是在大多数课堂上被强化的总是竞争行为而非合作。
合作使每一个人都处于施惠于人的情境中,每个人都通过分享使他人收益。
合作通过改变人们采用的认知类型而降低群体间的障碍,即合作使原本的“他们”变成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