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我长大了》是部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一单元的习作练习题目。习作有两点要求:
1、能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选择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2、能把感到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真实感受。
这篇习作,我一直不知如何教孩子们入手去写,梳理了一下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单元课文与写作主题不相关。
小学阶段,一个单元的文章编排应该从内容、形式、思想传达上都有一定的关联。也就是说,主体课文应该能够给同一单元口语交际以及习作提供良好的范本,或者可操作、借鉴的结构框架,又或是可延伸思考的思想情感。
本章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内容涉及古代乡村中的儿童生活。《四时田园杂兴》中:“儿童未解供耕织”,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却在茂盛的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稚子弄冰》中的小孩子,满脸稚气的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取出玩耍,表达的是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诗中玩冰的孩子就如同小时候爱放鞭炮的我们,真能勾起我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但要说要想到“长大”的那一刻,还真比较困难。《村晚》展示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牧童骑牛晚归图。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涨。太阳要落山了,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奏。无论是“横牛背”还是“信口吹”都生动地表现出牧童调皮天真和悠闲自在。三首古诗体现的都是懵懵懂的儿童,生活的自由、快乐。与“长大”这个主题并不沾边。如果让孩子写一写《童年趣事》,这三首诗到是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
第二篇课文《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萧红是我特别喜欢的作家,她的语言别具韵味,她可以非常熟练地将感情蕴含在情与事之中。文章细致的景物描写表达出作者对园子的热爱,作者无拘无束地在园子里玩耍,自由自在的生活,既表现出爷孙二人的亲密关系,也表达作者对祖父的深深依恋。值得注意的是,萧红描写的祖父的园子并不是那一刻发生的事,是他童年时期与祖父相伴在园子里生活的点点滴滴美好的时光。既便在祖父离去后,萧红所表达的也是对美好的,一切终将逝去的惆怅与怀念。更加值得注意的,虽然在祖父的园子里生活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值得回味,虽然萧红的文笔是那么的富有特色,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也是作者成年后,经历那么多的人生坎坷,受到诸多的人生限制,而用文字抒发对自由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如果说要从这篇文章中学习什么,不如去写:《我的菜园子》《我的小天地》《我和外公的小秘密》……都可以即贴近儿童生活,又学习萧红的写作方法。许多事要经历了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如今要求五年级的孩子回忆他的童年某一时刻,描写“长大”这样的主题,实在不好落笔。
再看《月是故乡明》,作者以“月”为线索,回忆故乡的童年生活,抒发离乡后的思念之情。作者季羡林老先生的作品无可挑剔,表达方式直白,文化品位高。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习的思想情感是丰富的,可以运用的写作方法是多样的。可是孩子还未成年,几乎没有背井离乡的生活经历,如果单纯模仿写作方法和思想表达未免有点赶鸭子上架。但回忆是好事,把美好的生活记录下来也是送给即将成年的自己的一份珍贵礼物,我们可不可以让即将毕业的孩子写一写校园中值得回忆的那些树、那些花、那些人。以这些孩子们身边的事物为线索,串起回忆。
二、教参建议与生活脱节。
我们再来看教学参考中给教师的建议:
引导学生在阅读、了解他人童年故事的同时,反观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选择成长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写下来。
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要从别人的童年故事反观自己的童年生活,我们生活时代不同,背景不同,我们都不是一个妈生的。我看到别人的童年生活,了解的是那样的时代背景下,那时的童年是如何生活的,我了解的是历史,是人文,是社会变化,我学习的是作家写作的方法和思路,而不是来反观我的童年生活。同时,教材还给出了三个例子:
1、过生日时发现了妈妈的皱纹。
这个我已经无力吐槽,大家自己领会。
2、爷爷走了很远的路给“我”买来新球鞋,“我”感觉这份沉甸甸的爱。
举两个我生活中的例子:
有爷爷和奶奶夏天放学的时候总会把切好、冻好的水果放在保险盒里带给刚出校门的孙子或孙女。老人用叉子叉好水果不停的往孩子嘴里喂,孩子不耐烦的一边吃一边推,还一边和同学聊着天。
儿子小时候经常穿哥哥姐姐淘汰的运动鞋,基本是阿迪或者耐克的,确实又舒适又好看。一次外婆从菜市场买来的球鞋,他并不穿。这“沉甸甸”的爱,他们感觉不到。
3、当众发言受到大家的鼓励,“我”从紧张变得自信。
这种感受是可以有的,但有这种感受的孩子太少了。再想一想,又有哪些名家名篇是写自己发言受到大家鼓励的呢?其中原因咱们自己品。
教参最终指出,
“成长”的含义:往往就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或是懂事了,或是感恩了,或是进步了……
是的,这话说的不错,不过这样的瞬间往往出现在成年后。
三、看看大众的“成长”时刻。为了这个含义,我专门在朋友圈发出灵魂拷问,得到以下答复:
再回过头来看结合教参给出的两点要求总结一下:
1、孩子经过训练是可以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的,却不能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选择一件印象最深的事,并感受到“成长”。
2、孩子不能把感到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真实感受。因为“成长”不是童年的“一刻”就能体验到的,毕竟这些孩子才十多岁。
年过四十,我不禁问自己:究竟哪一刻,我才能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