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觉得自己挺幸运,早早就接触到了一些庄重的事情,比如死亡。
老实说,我已经记不清太婆的样子,应该是一个弯腰驼背,穿着很深很深的某种蓝色的布衣服,一副似乎只出现在电影中南方农村女人的形象吧!小时候,和父母住在镇子上,放假了就到农村的外婆家里住,那个时候,就会看到太婆。
我是我妈那边孙子辈的老大,所以小时候没有兄弟姐妹,外婆有时候又喜欢出门打扑克,我不爱跟着她,就只有和留在家的太婆一起玩。
儿时的记忆能有多清晰?我不知道,仿佛就像是一台坏掉的相片机,会有断带。所以,关于那个老女人,在我的脑海里,也只有那么几件清楚的回忆。
我咬过她,在她那原本就瘦的皮包骨头的手背上,原因只是她不肯给我零钱去买泡泡糖,而后果是她大叫,然后我才松口。那个时候,没有轻重,只是很单纯地发泄愤怒,所以,我也不知到底太婆当时有多疼。长大之后想起来,真觉得当时的自己挺混蛋的。
而这个并不是很高大的老女人,却并不因为我曾经咬过她而不再宠爱我。很多时候,太婆会拉着我,到村头的小商铺里,把原本用来给她自己买药膏的钱给我买好吃的。那个时候,坐在小店门口的一群老太太就会对我说,看你太婆多宠你之类的话。
小时候,隐约记得外婆对太婆貌似不是很好,时常会有骂太婆的事儿,而我不会去帮太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也会觉得太婆很可怜,那么老了还要被人骂。
太婆生前,只记得这么多。那件至今深深储存在我记忆里的是这个老女人的死。
大概4岁光景,太婆死了,我跟着我妈回老家,那个时候,外婆家里已经聚集了很多同样很老的人,男的女的,最深刻的有一个老婆婆,从我到外婆家那天看到她起她就一直在哭,到了我回家那天她还在哭,仿佛泪水源源不断会补充。
那个时候,对死亡有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的。不过我没有悲伤,就好像,死的不是我的亲人。甚至,我觉得参加葬礼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我可以在外婆家里吃到很多很多平时都吃不到的好吃的。在那天之前,我每天都是无比快乐的,每天按时吃一种甜的鸡蛋,无比幸福,直到那天。
那天,或许是我吃饱了撑的,随意散步一样地走来走去,来到一间屋子前,处于好奇推门进去。房间里靠墙放着几个竹筐,靠门那侧的墙边有一块木板,上面睡着一个人。当时我就觉得那个人一定是太婆,就走了过去。忘记了当时的我是不是还记得“太婆已经死了”这个事实,我没有所谓害怕的感觉,只是走近她,果然是她!膝盖没法放平,是弓着的,我推了推她,没反应,可能那个时候才突然想起“死了的人是不会动的”。似乎,我可能还看了那只当初被我咬了的手背,上面的牙印还在。然后,一个中年男子进来,发现我在,连忙把我拉出去,嘴里还念念有词,像是在说什么高深的咒语一般。
从那天以后,我不再每天都无比高兴地吃那种甜的鸡蛋,后来,到了太婆要下葬的那天,我妈和外婆给我穿上了一些衣服,还有一个帽子,不同的是,她们的都是白色的,而我的是红的。
下葬后,我和我妈里回到自己家。整个过程差不多有一周,我没有哭。许多年后,太婆曾出现在我初中的作文中,倒不是为了打亲情牌得高分,而是在那段时间,我真的很想她,那些泪水迟了那么多年,终于还是流了出来。
08年暑假,我刚结束高一,八月末的某个早上,我被我妈叫醒,让我赶紧穿好衣服,孃孃早上来电话,爷爷去了。
关于爷爷的记忆,比和太婆之间来的清楚一些,是从我小学和初中之后。
爷爷很擅长用饭盒蒸米饭,还有鱼冻,以及黑豆猪肉汤,记得曾经我吃完了一大饭盒的米饭,把他吓到了,神奇的是,当时我并没有任何吃撑的感觉。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从阁楼拿东西,不慎在梯子上跌倒,脑震荡,然后慢慢开始记不清事儿,很多人都开始慢慢遗忘。为了让爷爷得到更好的照顾,爸爸和几个叔叔轮流把爷爷接到自己家,就是在爷爷到我家住的那段时间,我的象棋水平突飞猛进!!当然,和爷爷眼花了看不清棋子也有关。到了初中,他的情况越发糟糕,老人执意要回村里,无奈,只好听爷爷的。
后来每年寒暑假我回去看他,叔叔和姨夫指着我问爷爷,“知道这个是谁吗?”爷爷抬头很快扫了一眼说“当然知道,大孙女呗!”然后叔叔和姨夫就露出很高兴的表情,其实应该庆幸的是我,我并不如这些长辈呆在爷爷身边的时间来的多,他却还能够记住我。
那天,和爸妈火急火燎赶回家,姑父开玩笑地说,走,带你到“空调房”凉爽一下,所谓空调房就是爷爷睡的房间,我说好。我只记得,进房,看到他躺在床上,嘴巴张的很大,我问姑父“为什么阿爷的嘴张那么大?”姑父笑着说“你阿爷没吃饱呗!他没坏之前每顿吃肉喝酒!”呆了不到五分钟,我觉得很冷,就问姑父能否出去,然后两人离开房间。
太婆的葬礼,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死人”。爷爷的去世,让我亲眼看到了火化的过程,以至于多年以后看到那部《入殓师》里头同样的火化画面时,心里会咯噔一下。爷爷去世的时候,我哭了,一共三次,第一次是在殡仪馆进行遗体告别的时候,第二次是火化的时候,第三次是在祠堂,父亲作为长子对来参加爷爷葬礼的宾客致礼的时候。
于是,我还尚未成年,便参加了两个至亲的告别仪式。也十分庆幸自己在童年时期就开始接触死亡这个话题,至少在长大之后会客观平静地对待这个问题,不至于讳莫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