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企业是做电热水壶的,水壶上有一个灯,就是这个灯不亮的问题,导致返工率为29%,做100件有29件灯不亮,要返工,返工意味着工时大量的浪费。但后来很简单就解决了,返工率降到了5%,一下子提高了24%的产能,这意味着产量提升了24%。什么原因呢?很简单,我们老师和技术员一起在装配线上守了一个星期,看灯不亮到底什么原因,找到原因,问题就好解决了。
当时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管理人员说这个问题太复杂了,三年都没有解决,是个老大难问题,怎么可能短期解决他呢?很多工厂的问题都变成了这样的怪事:一件事情解决不了,一定是很难,因为难,所以解决不了,最后谁都不去解决了。事情真有这么难吗?其实不然,一个星期下来,找到了原因,只用了三秒钟就解决了问题,这就是琢磨带来的效果。
我们和技术员一起在装配线上仔细观察,对每个操作过程进行分析,发现了灯不亮的原因:上灯的时候是在前面的工序,上完了就跟着流水线往下走,流水线有很多工序,最后一个工序是上灯罩,灯在前工序装上后测试是亮的,经过流水线的很多后工序的过程中,一路的震动,灯就松了,到最后工序工人上完灯罩就出货了,货到了客户那里,客户投诉、退货,造成返工。
找到了原因以后怎么办?就是最后在装灯罩之前工人把灯再拧紧一下,灯就能亮了。就这一个动作,竟然提高了24%的产量。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工厂中这一类的问题真的很多:技术人员研究不出来,因为他不注意,压根就没想到问题会这么简单。其他人进来的时候,又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于是都认为这个问题很难,没办法解决,所以说熟悉不代表了解,专注才能解决问题!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优卓老师今天和大家分析一下:
1、按规定去做(专业人士通病:知而不行)
规则化的特点不是你知不知道,而是你去不去做。很多人是专业人士,他啥都知道,他说起专业的东西头头是道,但是,他不按规矩去做,他不是在做的方面很专业,而是在知的方面很专业,那只能叫专业化,不能叫职业化。
2、工作需要重于个人需要(学会服从)
规则化的人不但知道,而且按要求做。我们很多人喜欢给人感觉:这件事情只是不想做,我要做肯定能做好,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没有职业精神。按规定去做,就是把工作的需要比自己的需要看得重,这就是衡量职业化的标准,这就叫敬业。
3、组织大于个人(自谦)
有职业精神的人会把自己的工作当作爱好,并且富有研究精神,而不仅仅是把工作当饭碗。其实,企业的很多问题都不是难度很大的问题,而是我们的人没有多少兴趣去钻研,去研究他的解决方案,有时候你只要一用心,一观察,一琢磨就解决了。但我们企业大量的人员不是为了企业去工作,而是为了个人而工作。所以,也就造成了企业很多的问题无人解决。这样的现象在我们为企业的服务过程中,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