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影院终于迎来了久违的爆款。
《独行月球》上映仅7天,票房便超过了14亿,“开心麻花”“科幻喜剧”的关键词,还有沈腾与马丽时隔7年的再次合作,都是这部电影备受期待的原因。
“地球全毁灭了,只剩我一个人在月球上。”
《独行月球》以沈腾饰演的“独孤月”的这句话开局,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末日世界。
在不久的未来,为防备陨石撞击地球,人类在月球上建造了基地。但某天,陨石碎片突然来袭,月球基地全员撤离,只有维修工独孤月,因故没来得及登上返回的飞船,成了“月球上最后的人类”,于是,一场属于沈腾的月球漂流记开始了。
《独行月球》中,构建并展示了月盾基地的全景,有充满科技感的机器操作画面,甚至还有细腻的月面土地。
对于人类来说,登上月球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于1961年首次完成载人绕地飞行,8 年后,美国人阿姆斯特朗将脚印留在了月球的土地上。美国在其发布的第三版全球探索路线图中,将月球地规划为“深空之门”,是通往火星及更远天体的跳板。俄罗斯宇航局则提出了“露娜”(Luna)计划,并预计于2036年至2040年建成月球基地。
我国也已于2020年顺利完成无人月球探测阶段任务,在这两年,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取得了三战三捷的成绩。
假如史蒂芬·霍金在生前预言的“地球将在200 年内毁灭”将成现实,那么尽早向外太空扩张已刻不容缓。来自世界各地顶尖的建筑师们,也一直在畅想并实践探索未来的太空建筑。
01
移民月球不是梦,地球上的畅想与演练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承载了人们最早的对于太空的向往。
1902年,法国导演乔治·梅里爱拍摄了震惊世人的登月电影《月球旅行记》,天文学家乘坐炮弹飞到月球的童话,成为后世火箭升空的伏笔。
后来的科幻电影中,也频频出现炫酷的月球基地。
为了移居外太空,各国科学家们也早已经进行实验,比如俄罗斯在莫斯科附近举办的520天密闭实验“火星500任务”,还有“全球最大的封闭生态系统”美国亚利桑那州生物圈2号,都是人类为了研究如何在其他星球的生态中生存的实验。
为了进一步探索人类移居外太空的可能性,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邀请BIG建筑事务所一起策划在迪拜一个沙漠中的公园内,为未来的外太空城市打样,并将其命名为——“火星科学城”。
这座被誉为目前地球上规模最大的有关外星球生存“可行和现实的模型”,为建筑师、科学家等各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游客提供了一个梦想中的科试验场地,包括研究食物、能源和水的实验室,用于农业试验和食品安全研究的土地,及一座用来纪念人类最伟大的太空成就的博物馆。
博物馆的墙壁以阿联酋沙漠的沙土为原料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3D打印技术也是目前被十分看好的,用于月球、火星等栖息地建设的一项技术。
BIG事务所表示,“建筑学的本质是一门致力于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适宜人类居住的艺术科学”,适应地球环境的本土建筑固然可贵,但是改变原有设计法则,建设未来栖息地,才是人类的巨突破。
02
月球上的城市长什么样子?各大建筑事务所放出大招
要做一个“太空建筑师”,不能只停留在乌托邦的空想上。太空建筑师需要与负责建造施工的宇航员、太空材料开发商、机器人开发商、太空环境学家等紧密合作,出色的编程能力也是必备的,因为太空中的建造过程可能是由大量机器人来完成的。
太空建筑师还要考虑不同星球的重力加速度不同,不同星球表面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不同等等。
自2015年开始,福斯特建筑事务所(Foster+ Partners)就已经开始开展火星人类居所项目了,他们的创意灵感来自于好莱坞科幻电影《火星救援》,设计的核心理念是在人类登陆火星前,先遣送一批预先设置好程序的半自动机器人,在火星上利用地表土壤和风化岩石建造居所。
福斯特建筑事务所更进一步的探索是月球居所项目,他们考虑了包括“建筑材料如何运输”在内的诸多问题,最后选择利用3D打印技术,以月球本身的土壤作为材料,在月球上来建造、打印建筑体。
福斯特事务所设计的月球上的房子,有点像窑洞,也像是匍匐的怪兽,这种曲线造型是为了缓冲陨石的垂直冲击力。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打印墨”用量的同时确保建筑强度,房屋保护壳采用了类似海绵的中空密闭多孔结构,他们还在类月球环境的真空室中进行了小规模3D打印测试。
BIG事务所则与ICON、SEArch+合作,设计出了未来人类在月球上的栖息地,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建设项目。
他们将在位于阿拉巴马州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测试月球土壤模拟物,并设计、研发未来可用的适应月球的大尺寸建筑系统模块。
SOM事务所与欧洲太空总署(ESA)和麻省理工学院(MIT)合作设计了“月球村”项目,这可能会成为月球上第一个永久人类定居点。
建筑师Edward Chew 提出了“月球绿洲”的构想,旨在通过强化植被来改造月球贫瘠的景观,改善月球上恶劣的自然环境。
03
为了建成月球上的“经济适用房”,建筑师们脑洞大开
在异于地球的太空环境里,如何让长期生活在太空的人们住得舒适安心,也是设计师们要解决的问题。
近代著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在他的《走向新建筑》里曾说过“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如何在最小的空间里满足基本生活的需求,是设计太空居所的常见思路。
月宫一号,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的用以进行月面基地生命保障体系研究的地面试验装置,2018年,八名试验参与者分批次在月宫一号中实现了全球持续天数最久,闭合度最高的实验,历时370天。月宫一号包含1个综合舱和2个植物舱,每间卧舱长2米,高2.5米,宽1.5米,面积大约3平方米。卧舱里有一张约1.2米宽的小床,床边还设有折叠椅和可以放笔记本电脑的写字台,舱壁上有壁挂式储物柜,很像是胶囊公寓。
OPEN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建筑师李虎与小米合作打造了“火星生活舱”(MARS Case),这是一个自循环、零污染的居所,一个基于极限运输尺寸、能够灵活扩展的移动住宅。这种适用于极限环境的设计思考,也许是对身处地球当下的我们最珍贵的生活启示。
而在福斯特建筑事务所的构想中,最早一批移居月球的人,需要的应该是一种混合空间,即既能居住,又能工作,有一个足够大、足够高的空间,可以放得下科学仪器,所以需要准备的是宽敞的敞开式空间。
目前也有不少设计师开始着手设计人类移居外太空所需要的家具了。
洛桑艺术设计大学硕士毕业生Thomas Missé利用碳纤维设计了一把轻盈、可堆叠的座椅,他说:“碳纤维椅可以节约长途运输中的单位成本,并且它的结构可以适应其他星球上的低重力环境。”
来自MAD建筑事务所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则用铝合金、铜和不锈钢等材料设计了一组线条流畅、颇具前卫感的外太空家具,他说:“假如我要在其他星球生活,我要把地球上的风景一起带走。”
结语
人类移民太空,是未来大概率会发生的事情,因为地球的资源有限,只有拓展现实世界的疆域,人类才能继续存在、发展下去。
如今,埃隆·马斯克的实验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他的回收火箭的技术,理论上能把星际旅行的成本压缩到原来的1%,一旦能够回收火箭,从地球到月球的时间可以缩短到十几二十个小时,也就相当于从中国飞到美国的时间。
没准在不太遥远的未来,月球就会成为全世界人们的超级网红旅游打卡点,去月球上当建筑师,也会成为所有建筑师的梦想。
朝前走,我们的内心有浩瀚的宇宙,我们的征程是无尽的星辰大海。
参考资料:
《月球环境下建筑设计策略研究》(作者:刘益清、梅洪元、刘鹏跃、潘文特,《当代建筑》2022年1月刊)
《登月五十周年! 福斯特, OPEN, SOM, BIG 等事务所对太空生活的畅想》(Archdaily)
《从地球到「宇宙与虚空」,100年后的建筑师怎么工作?》(公众号:Archibucks,作者:Allen Zhu)
好书推荐
《城市营造》
作者希望在书中阐述的这些SOM一直在使用的原则,可以使关心城市生活的人们去做一些他们在很久以前就应该做的事情:更负责任并尊重地使用土地,在智能和适当的基础设施背景内建造城市。
《我们梦想的未来都市》
建筑史学家五十岚太郎携手矶达雄,从建筑与科幻两方面来谈述这些曾经被畅想过的未来都市,旁征博引谈论那些与时代紧紧相扣的未来的梦,也从中看见此刻指尖所指向的可能未来。
《如何造就一座伟大的城市》
如何造就一座伟大的城市?这个问题与漂亮、便利、管理完善的城市无关,甚至无关乎“城市”。这个问题聚焦于“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