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像选择家人一样选择结婚对象
有个朋友来找我哭诉,说第一次去见了男友的爸妈,之后她连着两个晚上都哭着入睡的,而且她开始异常想念她的前任。虽然她跟前任的关系并不好,但她特别喜欢前任的家人,怀念那些一起度假、做很多好玩的小事,比如一起看电影、吃完饭、看报纸的日子。
很多人觉得,“朋友可以选择,但家人是无法选择的”。其实,这话不完全对。我们没法儿选择我们的出身,但可以选择跟我们共度下半生的家人啊。
所以,说起来,我们挑选结婚对象其实就是在选择家人。
现代人对婚姻的选择再自由不过了:要不要结婚?跟谁结婚?什么时候结?全都可以由我们自己决定。
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尤其中国的女孩子,当她决定嫁给哪个男人的时候,她要嫁的不只是那个男人,还是那个男人的家人。
二十多岁的时候,我们有挑选并创造我们自己的家庭的机会,你把自己的下半生交给哪家人,关键看你选择了怎样的人作为你的结婚对象。
2.先订婚,后同居
美国做了一项调查,在20多岁的人群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认为,试婚同居可以有效避免离婚。但事实上,订婚前先同居再结婚的夫妇,在婚姻满意度上比没同居过的夫妇更低,而且更容易离婚。这就是社会学家所说的“同居效应”。
没错,同居有各种好处,比如两个人可以分摊房租水电等经济成本,可以互相陪伴,亲热更方便等等。但当初选择同居的时候并没有考虑那么多,而且,双方对同居人的要求要比配偶的标准低得多,相应的,要考虑的因素也少了很多。
名义上的试婚,其实并没有真正涉足婚姻相关的领域:比如,他们没有房贷,不用考虑要小孩,不用花时间陪双方父母度假,不必存大学的学费和退休费,也不用查对方的工资条和信用卡账单等等。
这种,低成本的同居,会让双方一旦陷进去,一待就是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就算发现对方不是自己理想的结婚对象,也很难毫无顾忌的离开。
从开始的一个拥抱,到不小心接吻,上床,过夜,经常过夜,再到同居,结婚,这个过程就算他们双方发现对方不适合自己,也很难离开了。
你想家具是一起合买的,狗狗是一起养的,有共同的朋友,有固定的周末行程,一起分摊房租等等……正是因为这些,一对同居的情侣很难说分就分。
很多人同居前想得好好地,不合适大不了再分开,可真同居了,再要分开就没有当初说得那么轻巧了。这是因为同居也有准备成本和转换成本在里面,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明明在婚姻里并不幸福,但还是在维持不幸的婚姻,因为离婚的成本可比同居大多了。
很多人就是低估了同居和离婚的转换成本,才会一开始就选择随随便便找个人进入同居或者婚姻状态。
对于先同居后结婚的人而言,当新婚的新鲜劲儿渐渐过去,只留下两个人眼瞪瞪地面对现实,未来不再是未来,而是现在。
很多本来几个月就可以分手的感情,硬是因为同居拖了好几年才分,到最后很多东西都在干扰我们,让我们无法认清谁才是真爱。我们都应该知道,我们会和那个人结婚,是因为真心相爱,而不是因为在一起很方便或者分手很麻烦才结婚。
当然,如果真想试试两个是不是适合结婚,可以考虑先订婚再同居。因为订婚是一个承诺,有承诺的同居会比没承诺的同居跟有利于感情的发展。订婚这个环节其实是很有必要的,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为了图省事儿都给省略了。
3.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人
恋爱是个技术活儿,但婚姻却是个力气活儿。一旦迈入婚这个门,就走上了通往房贷、生儿育女等等的长征路。
异性相吸这个说法,只对勾搭有效,熬不过婚姻的长跑。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似才能相容。两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背景、年龄、种族、宗教信仰、吸引力、态度、价值观、智力水平上越相似的夫妻,更容易满足他们之间的关系,离婚的可能性更小。
都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能进一家门的夫妻或者情侣,多多少少都有些相像。
但很多人走进一个误区,就是用非常明显的标签来进行速配,比如年龄、收入、教育背景、身高等等这些硬指标。这些指标在婚姻研究者看来,并不是牵线的“红娘”(媒合者),而是棒打鸳鸯的“王母娘娘”(交易破坏者)。
这是因为,这些硬指标一旦达不到,那么眼前的那个人就会被踢出择偶范围。那些显而易见的硬指标是交易破坏者,它可能让两个人结合,却不一定带来幸福。比如,对方没有本科学历,但学历并不绝对影响一个人的感情,也许那个人在其他各方面都非常适合你呢?
那什么是牵线的红娘,也就是我们说的媒合者呢?
个性就是其中一种,研究指出,两个人的性格越相像,对感情生活就越满意。然而,在硬指标的坚持下,最终跟我们走到一起的伴侣,个性可能并不像。所谓个性,是我们处事的方式,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有它的影子。个性就是我们的一部分,走到哪儿都带着它。
只有先了解自己的个性,才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伴侣。
很多在线交友网站会通过大五性格模型来帮助我们看清自己,了解自己是怎么过日子、怎么处理每天的是是非非的。
这个模型将人的分为开放性、尽责性、外倾性、随和性、神经质等五类人格。每类人格都分低和高两个等级。比如,开放性低的人,比较传统、务实、理性、不愿接受新事物;开放性高的人乐于体验新事物、有好奇心、创造力、敢于冒险等等。尽责性低的人,标准宽松、随性、粗心等,而尽责性高的人有纪律、高效、井然有序、做事周密等等。
完整的有点多,我就不说了,你们听着也有点烦。我会在公众号的后台整理成一张表格,您发送“大五性格模型”就可以看到了。您可以对照着这个表,先了解自己的个性,然后再去找跟你相似个性的伴侣。
当然,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地球上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因此适当的差异是必然的。如何对面两个人的差异,比差异本身重要得多。
而且,年轻的时候,我们想拥有共同的想法,高相似度是种保障。可人到了40岁以后,差异就从当初年轻时爱情的离间计变成了婚姻的保鲜剂。你想啊,一旦夫妻必须忙着晚餐聚会、周末和朋友出游等大大小小的事情,如果这时能有多元化的技巧和兴趣,对两个人的感情反而大有帮助。
所以,归纳一下,我们找对象挑一点没什么不好,关键看挑什么,像价值观、人生目标、个性是否相符、你们爱不爱彼此……这些必须挑。而有些事则可以看情况不必太计较,千万别让自己设定的学历、身高、收入等这些硬指标棒打了鸳鸯。
作者简介:桂妃娘娘,混迹深圳的女流氓,超级无敌女汉子。换得了灯泡,扛得动冰箱,杀得了病毒,熬得好鸡汤。曾任猎头顾问,现任某上市公司培训讲师。阅读爱好者,读书频道创办人。来呗,一起读书,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