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夜微寒,冷风拂面。
从为公路前往定静楼②A201教室的路上,我不由得裹了裹身上的衣服,虽然体表怯寒,但我的内心却无比火热,饱含期待,因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老师今晚来我们学校讲课了——《对联的写作问题》。据说,在我们中文系的历史上,只有2011级的师兄师姐听过他的讲座。现在,我们也有了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初见黄老师,那温文儒雅的风度和慈祥亲切的笑容,透过一排排座无虚席的课桌,融化了我一身寒霜。环顾四处,周围的同学的眼神无比专注,齐刷刷地望向讲台。我正襟危坐,左手轻轻摊开笔记本,右手执笔,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准备记录黄老师的课堂讲义。
从“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这样同学们能够熟知理解的对联典故,引申出“汉语多为三音节”、“平上去入”对联平仄要求的概念;从易经八卦的图案讲解、故宫建筑平顶对称、粤剧人物呼应出场和中国水墨画虚实结合的技法,引出对联讲究形意的对仗和中国人对立统一的审美观、世界观;从佛山南狮和古字“年”象征的傩鬼年兽(傩【nuó】又称跳傩、傩舞、傩戏,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引出经典的“楹联的起源”——对联作为一种文体,而文体的产生往往跟民俗有密切的关系;从朱熹的名联“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再到麻涌错联“绿意满庭醉香意,阡陌蕉林喜迎宾。”,引出了楹联对句数、字数、词性、平仄等方面的要求……
在黄天骥老师的课堂上,对联的概念和理论不再艰深。他时不时从生活中的现象和例子入手,从形象的描述引入抽象的概念,一个个“秘笈”看似信手拈来。他在台上眉飞色舞,绘声绘色,82岁高龄的他甚至几番走到台前给我们展示场景模拟,拟声教学,同学们在台下如痴如醉,经常被逗得开怀大笑,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老师转身挥毫,虽已年过八旬,但那飘逸而又熟练的板书让我仿佛看到了他年轻时候的样子。老师左手刚刚拿起逸仙泉,但讲到知识重点,他又轻轻把逸仙泉放下,情不自禁地大声朗读起来:“寂寞寒窗空守寡,浩茫沧海漫沉浮”……
黄天骥老师饱满的教学内容和幽默风趣的教学方式,让我们如沐春风。黄天骥老师的课堂极具个人风格,不局限于文本文献,民俗、诗词、绘画、建筑的典故案例随手拈来,中外理论涵盖古今。我不由得感叹道,这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背后,凝聚着他60多年执教生涯的点点滴滴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实践,心底不由得再次升起一股暖意。我感觉这个冬天,仿佛也没那么冷了。
两个小时的紧凑授课时间,黄老师把碎片化的知识重新梳理,将对联的写作问题分为四个部分:对联的基础知识架构、对联的来源和对立统一哲学、对联的功能以及如何写好对联。黄天骥教师系统地有序地传授给大家相关知识点,丝丝入扣,如行云流水一般的引导我们在对立与统一的审美逻辑中轻松认识对联。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两个小时的讲课时间已快接近尾声,为了趁热打铁,黄天骥老师还抓紧时间向我们补充了如何写好对联的三个诀窍:1.贴切;2.深意和诗意;3.巧。
讲到如何理解对联内容的贴切问题时,他表示对联写得好,离不开贴切二字,就事论事,讲究清晰,不可随意。黄老师还举例道: “领百粤风骚,开一园桃李;揽九天星斗,写千古文章”,这副镌刻在中山大学中文堂大堂的楹联,便是出自于黄天骥老师的“炒菜”之手。据黄天骥老师说,这副楹联是他在帮妻子炒菜的过程中“炒”出来的,“炒菜炒出了对联”,它蕴含了黄老师的浪漫想象与书生情怀,也是先生对中文系乃至中大学子的寄望与希冀。
先生以自己满腔的热情,言传身教,感染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位学生。
掌声声声不息,良久,同学们在楼下的跟老师惜别挥手,还有热情的女生主动向老师握手,并“表白”道:老师,我们好喜欢你哟……讲座结束后,途径中山像时,舍友也回复我说:“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