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就是两种力量的交替:乱vs定,外vs内,等等
小学生心里最需要的是有规律的变化,是节奏。在野外行动和拍摄,在教室里安静地做准备和反思工作,这种像呼吸一样有节奏的变化能给学生带来活力。如果用两节课来连续拍摄,那等于单独去呼的时间太长,需要中断让学生静下来(“吸”并思考)的时间,然后才能重新行动起来。这会有心理治疗的作用。
所有发生的事情都依靠着两种力量,都依靠着活动着的创造和清醒的安静,或者说难听一点:乱和定死。活力的创造和乱,这是同一种力量的好和坏的两面。清醒的安静和定死,这也是同一种力量的好和坏的两面。这两种力量在任何事情上都会起到关键作用,而未来的人就需要学会合理地去使用它们,去避免乱和定死,去发挥活力的创造和清醒的安静。我们的课堂也是这样的。在我们想让学生创新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允许它们乱一些,但在我们想让他们去认识的时候,我们必须引导他们安静下来,而安静是在室内才可能达到的,因为户外的自然界会把我们吸引过去。
往外(外向)发挥的活动和往内(内向)发挥的安静,这种变换也就能成为我们和学生的生活学习节奏。节奏像心理的呼吸一样能给我们的事情带来活力,同时其中的规律能给学生带来可依靠的稳定。生活每天的重复,每天上课固定的顺序,每一年重复的季节,还有帮我们背课文的节拍,都是节奏,都能给学生带来活力和肯定。
如果学生在音乐课上停止下来,我们不能让他们马上就接着唱,而需要去欣赏这种安静,然后可能以一个小故事或者手指的小动作来延期这个安静。否则,学生一直在“呼”,都来不及“吸”。如果老师的声音一直保留着高潮状态,学生的心理也来不及“吸”。这种变换的节奏不能太快,需要深度,否则我们心理的呼吸会淡化(肤浅)了。唱歌的时候,我们也能变:一次只朗诵歌词,一次只哼旋律,一次只打节奏,等等。
所有的生命都需要节奏,需要两种方向之间的变换,而所有的节奏都离不开重复。节奏是生命的真理,节奏在给我们继续的力量。像身体需要呼吸那样,我们在心理也需要内吸外呼,这种变换节奏的能力。集体唱歌更是往外的,而每一个人自己去写、画或单独来做的小手工更是向内的。第二者比较适合课堂的中段。如果我们的心理都只往外发挥,这就会让我们生病。都只往内的发挥同样让我们生病。学会心理的呼吸,是生活中一切做法的基础。
创作和思维也是如此。在未来之中才形成的创造来自于我们没有目标的行动,而反映过去事情的反思和想象来自于安静。如果我们跟孩子天性的成长规律合作,孩子的天性就会支持我们的教学工作,但如果我们要求小孩做的事情与他天性的成长规律是不一致的,小孩也只会与我们的教学工作作对,或者起码会合作很困难,很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