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有个成语叫“庸人自扰”。我越是留心观察,越是能深刻体会,往往越是有智慧的人,越是能临危不乱,在危机中做出理智抉择。
前几天,我在工作中遇到了些麻烦。我刚刚胜任支行的大客户经理,支行把超高净值客户交给我管户。
L总,某上市公司大股东,对产品收益率要求不高,资金流动性大。我为她配置符合她需求的货币基金,兼顾收益和流动性。
前段时间,L总的公司明年开春有重要投资项目,她准备把放在货币基金中的钱提前取出,用于投标。到了要投标的前一天,L总突然来电话,告诉我她于上周赎回的资金还没有入账。
大家都急坏了,这件事也惊动了行里的领导。百般查验,发现L总公司的财务小妹在产品赎回的操作上出现纰漏,这笔钱并没有赎回成功。
事情闹大了,我被L总扣上了没有细心教导财务如何操作网银的罪名。L总隔着电话逼问我,明天她们缺资金无法参与投标,应该要怎么办。
我乱了阵脚,竟然离奇地想到,不然自己找朋友借点钱给L,让她顺利渡过明天的投标。我打了几个朋友的电话,找朋友借这么大笔资金没有想象中顺利,我赌上了人品,急得满头大汗。
意料之外地,事情的结局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自然有借钱的渠道,她从别处借资金填补了这笔空缺,危机解除!我虚惊了一场!
事情过去,冷静下来后,真替自己倒吸了口凉气。要是我果真借到这笔资金借给客户,将承担巨大的风险。这笔资金的数额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偿还能力,不管客户的现有资产是多高,人品有多好,都存在不还我钱的风险。试问我自己从事金融业多年,风险意识较强。这次客户资金周转遇到问题,我慌了阵脚,200多万,要是遇到风险,够我还一辈子了。
这样的事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我的不安总是在我面临麻烦的时候爆发到极致。那一刻的我,被恐惧笼罩伴随自责、愧疚,迫使我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我在这件事情发生后陷入了极度的不安中,脑袋乱成一锅粥,浮想联翩,设想着L总要是错过投标,公司明年将无法正常运作,面临巨大损失。
我没有把领导分配给我的客户维护好,辜负了领导的期望。这个客户很可能因为我而流失,前期的辛苦维护工作都将付之东流。强烈的自责、内疚瞬间涌上心头,淹没了我,沉重到让自己无法接受。
所以,我作出了可能让自己身陷险境的决定,向朋友借钱。这个决定看似是多么荒唐,却又被自己逼得不得不做。
事实上,回溯整件事,这次L总资金没有及时到账,也不全是我的错,关键纰漏是L总公司的财务造成。事情的最终,领导并没有因为我这次惹出了麻烦而责怪我,反而安慰了我,鼓励我不要因为这次的事情怀疑自己的专业性。L总虽然对这次的事情颇有微辞,但还是跟我和解了,甚至为她的急性子向我道歉,我现在还继续为她提供服务。事情不像我预想的那样糟糕。我却差点把自己逼入绝境。
这样的事情多次在我身上发生,我不禁反问自己,我的不安到底来自哪里?是不是只有我,在面临麻烦的时候会如此慌乱不安?
再观察身边的朋友、同事。正应了李笑来老师的那句话:你并不孤单!
大家在风平浪静的生活往往能展现较好的状态。但是,遇到重大压力、面对紧急事件、自己犯的重大错误、客户的咄咄逼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显现得非常明显了!
我的同事Z,是一个勤劳、热情的老好人。之所以说她是老好人,是因为她总是愿意自掏腰包帮行里完成各种任务。
她有很严重的心理疾病,哪怕是一点点责备,都能够使她情绪崩溃,陷入极度的不安,她会费一天的口舌来为自己今天一个小小的错误进行辩解。这也解释了她为什么总是最努力帮助行里完成各种任务,因为她无法承受来自别人对她哪怕有一点点不好的评价。
这同时也决定了她在面临重大压力的时候,无法保持理智,经常出错,越出错进而越慌乱。我们在上班的时候,就经常听到她忙着为自己的各种小错误辩解。
其实,大家都可以体谅她的犯的小错误,没有人因此责怪她,但是她却把自己逼入了仿佛是不可被原谅的牢笼。
二、
观察到她的不安,仿佛看到了自己,那么,她的不安到底又是来自哪里呢?
在跟Z的聊天过程中,我们得知她家里原来有6个兄弟姐妹,她排行中间。
据她的描述,她的妈妈是个充满暴力的女性,经常手边随便抽起个什么物件就往孩子身上打,Z在姐妹中埃的打最多,一放学回家就得挨一顿打,跟吃饭一样准时。她也因此长期生活在不安和恐惧中。
那么,再看她现在的行为就很好理解了,我们都说,童年是人生的原始剧本,她早已将自己定义为那个“永远犯错的孩子”,而她身边的人都是“老责备她的家长”。
一旦犯错,她就自动开启了“恐惧”模式,为了躲避妈妈的鞭子——大家的责备,她想各种方法躲避——使劲辩解。而这一切,旁观者都看在眼里,她只不过是掉入了自己童年的陷阱,用现在流行的词汇来说,她陷入了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
现在来说说我自己,我从小生活在一个离异的家庭。打小我妈妈就反复向我强调:我和你爸爸离婚,原因是你是一个女孩子!
我的奶奶是严重的重男轻女,跟弟弟在一起玩得时候,我总是被无视,甚至被冷语讽刺。
无意识间,内疚、自责已经成为了我的主要情绪。因为我是女生,所以爸爸妈妈不能再一起!
女孩子很容易听到的来自长辈的“谆谆教导”是:你应该对你的父母好,你要孝顺爸爸、孝顺妈妈、让着弟弟。女生的潜意识里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应该”。如果我们无视这些责任,仿佛会遭到来自人类伦理道德的谴责。
当成年以后,面临麻烦,我也倾向于大包大揽地承担责任,甚至不惜以牺牲自己的方式来完成“应该”的使命——找朋友借钱给客户。因为如果无视这些责任,我会陷入极度“不安”,这“不安”的感觉简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这种痛苦,最终迫使我铤而走险。而这些,旁观者都看得清楚,我也只不过是掉入了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
埃克哈特托利在他的《幸运之书》中说道:
大脑的思维模式残缺不全,恐惧和渴望成了它的主导情绪和动力。
我今天把自己的故事拿出来剖析,是因为我相信,有太多人和我一样,在外人看来好似风光无限,其实内心有着严重的自卑、内疚、自责。
这种情绪在遇到一定的生活情境就会被放大爆发出来,左右着我们的判断、影响我们在人生路上的关键选择。
三、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意识到自己的固化思维很重要,思维习惯从小养成,细心地留意一下自己,会发现我们虽然面临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挑战,我们的应对模式是很机械的、很单一的。
我们因为恐惧而选择逃避,因为渴望而拼命追求。
我的同事Z因为对妈妈的恐惧,而将自己定格在了“犯错小孩”的模式。我自己则恐惧身边的人因我受苦,陷入“都是我的错”模式。
你呢?你的恐惧是什么呢?你渴望的又是什么?
2.平静地接受。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固化思维,首先要做的是平静地接受自己,而不是急着改变。
武志红在他的心理学著作中写到:
人们常自勉:同一个错误不要犯超过三次。而事实上,人们总是以同样的方式,无数次掉入同一个陷阱,连每次入坑的姿势都一模一样。
这说明了,思维模式的力量非常强大,不要奢求在意识到自己的思维习惯以后,一时半刻就会脱胎换骨。给自己一点空间、保持意识,改变总是潜移默化地发生的。
3.再次安利由李笑来老师强烈推荐的健脑运动:冥想。
我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主导情绪,就是在一次短暂的冥想中。我感受到自己迟迟不肯集中注意力,大脑仿佛很不安,它想要抓住各种想法,就是不肯专注于自己。
最后我知道了,这种感觉叫做“我不属于我自己”,这是自卑感的来源。我想要片刻“属于自己”的想法马上被强大的“内疚感”打败:我应该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负责,尤其是对妈妈负责。如果我放下一切专注自己,我身边的人会受苦,他们是那样需要我,以至于我一刻都不能放下!
意识到这点之后,我如释重负。尽管注意力并没有因此变得更集中,但惶惶不安的感觉少了很多。
每天花10分钟冥想吧!先认识自己,才有可能改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