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周一,我带着年度目标达成班——向组织揩油活动的伙伴制定四月份的目标。由于是直播,又有个伙伴问到关于读书的问题,所以,我就随手抄起旁边一本叫《思考的艺术》的书,给大家展示如何高效阅读。
这段内容我再摘录一下:
如果每个问题或争议出现的时候都包含着解决问题或争议需要的必要信息,那事情就方便了。不幸的是,这种情况很少,我们必须自己找出事实。在本章,你将了解到很多信息来源,并学会如何高效且富有想象力地使用这些来源,以及如何在可能的时候进行自己的研究。
我把关键词标注出来了,这看上去太简单了,不过说了这样的几件事:
- 有必要的信息才能有效解决问题或者争议;
- 必要的信息要自己去寻找;
- 本章你能学三件事:从哪找(来源、渠道)、如何使用渠道、如何进行研究(看简介的时候还不理解,可以暂时存疑)
我的阅读法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主动阅读法。我在正式阅读之前,会思考这个问题:如果让我来讲这部分内容,我要讲什么、怎么讲?等我想清楚之后再阅读图书,就可以直接把知识关联打通到一起了,无论是查漏还是补缺都有的放矢了。
我的答案是:自己研究、通过事情复盘反思、跟高手请教、到知识聚集处(图书馆、网络文献库)检索,至于如何找到信息和判断信息,使用批判式思维的相关工具就好了。之后,我阅读本章来验证,本章内容基本没有超出我的判断,只是细节上有所优化罢了。所以,前后加一起我只用了7分钟不到的时间就把本章读完了,并且拥有很强的输出能力,能够输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大家大呼过瘾,有一个伙伴就问我说:“老师,什么是批判式思维相关工具啊,你能讲一下么?”我想了想,如果讲这个,大约要讲两个小时,我一个讲目标的课程,总不能变成思维的课吧?紧接着,我又有一个想法:正是当年我在读《批判性思维》一书上投入了超过半年的时间,才有现在的高效啊!
2
三月下旬去北京参加活动,当时跟成甲老师聊起来,关于在得到App上做“成甲说书”这个节目的事情。
成甲老师提到,他现在每个周要做两场“成甲说书”活动,我很好奇,我问他这么忙能做得过来么?他告诉我说,目前一次20分钟的音频节目,自己读5-6本书,然后精读一本书并作出解读,只需要2个小时就完成了,其他的部分都交由团队处理了。(他的团队是如何协同的,可以购买《好好学习》在最后一章有具体的说明和介绍)
我就很好奇了,说实话,我读书的量也不少,截至3月底,2017年我已经读完超过120余册的图书,如果说翻看,那大约有200+了吧。可即便是这样,让我在2小时内完成一个20分钟的音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当时我问了对面的彭小六同志,他也是个学习狂,同样表达了差不多的吃惊~
成甲老师给我举了个例子,就是《内向者沟通圣经》一书他是怎么来快速阅读的。
- 首先,他先看了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尤其是副标题,竟然是:
- The Introverted Leader,这根本就不是讲一本沟通力的书,明明是领导力。
- 其次,他看了这本书的核心构架,讲了一个4P原则,分别是:Preparation(准备)、Presence(展示)、Push(推动)、Practice(练习)。
- 然后,他首先理解了一下每个词的概念,并且使用临界知识来进行对照,之后再阅读。
- 阅读的时候他一直在将知识进行关联,他对接了几个关键知识:内向者优势、突破舒适区、刻意练习,于是发现所有的内容可以自洽解释。
既然这本书又是关于领导力的,那基本上可以用所有模型装进一个叫做内向者的领导力框架中去,当基础概念都已经完全具备的时候,一个音频节目的初稿就很容易就完成了。那么,答案已经变得明确了:成甲老师之所以可以在2个小时内完成节目制作,因为他已经积累了若干的概念包了,这些包可以直接调用,效率就会提升!
3
从上面两个例子来看,无论是我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还是成甲老师的“多概念组合应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将过往学习的结果封装成一个个的概念包,在合适的时候调用即可。
对于很多阅读上的入门者来说,上面这句话很难理解的,什么是概念包、什么是合适的时候、什么叫调用、如何构建概念包、如何调用、调用到什么程度等等,到底有没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快点上手啊?当然有啦,要不然我们这些人为什么都能学会呢?我们尝试着看下面的例子。
有一个概念叫反馈环,关于它的描述大约为——某触发器触发动机,无意识地做出行为,这个行为获得了反馈,该反馈可以加强或者衰减触发器对动机的影响阈值。
现在,请对上述描述的理解进行打分,如果你彻底理解,并且完全知道它到底有啥用,请打10分,如果完全不懂,也不知所措很想把本文页面关闭,那就给自己打0分。请问,你现在对反馈环的概念打几分?
有很多人会觉得,学这种奇怪的东西,看又看不懂、从来也没有听说过,身边的人也不提的概念有什么用啊?呵呵呵,这个概念应用的范围之广是绝大多数人想象不到的,比如说用在情绪处理、习惯养成、目标达成等若干领域。比如说情绪处理,看看下面这个范例:
“脾气非常暴躁”这个行为方式的成因及解决方案:
- 人有资源自我和小我自我之分,其中,小我会特别保护自己,不想让自己受伤害;
- 当他人向自己提出建议(触发器)时,小我瞬间反映(小我总是比资源自我要快),并判断有人对自己产生伤害;
- 于是小我瞬间产生自我保护的需求,并驱动自己产生可以实现保护的动机;
- 由于过往做法中,“使用暴躁的情绪可以吓跑他人”这个解决方案是具有有效性的,于是动机直接调动了这条解决方案的实施;
- 这个行为(立刻表现出暴躁的样子)的投放,把提建议的人吓跑了,于是内在小我满足、解决方案有效的冲动也得到了满足;
- 于是强化了“只要有他人给我提建议,我就要情绪暴躁”的触发器敏感度;
- 再下一次,如果有人提建议,我就立刻暴躁起来。
以上,完成循环过程,这个人会持续积累触发器的敏感度,并让自己持续成为一个脾气非常暴躁的人。至于如何改进呢,就是从这个循环中找薄弱点,找信念问题、认知问题之后,重调这个循环的具体节点的内容,最终改进情绪。
你看,如果你掌握了反馈环的概念,上面这段话,只需要用反馈环这三个字就可以彻底理解。当然,你如果会制作模型的话,还可以像我一样将反馈环的概念包装成一个模型:TMBRT——人类行为本质模型。你看,看上去多么得高大上啊!
4
你如果很早之前就认识我,尤其是我在写博客的年代认识我,你一定知道这样的一件事:我写的博客非常难理解,每一篇文章里都有若干概念好像看不大懂,一点不符合普通人的阅读习惯。是啊,因为普通人根本无法理解掌握一个概念所带来的巨大收益,他们对于概念学习的定价本身就是很低的,对于低价值的事情,为什么要投入那么多时间和资源呢?糟糕,我用了“定价”这个概念,可能又有一些伙伴把页面关闭了……
但是,我对概念的定价完全不是这样的,还是看反馈环这个概念,它除了可以用在暴躁情绪的处理上,还可以用在习惯养成、目标达成、反思复盘、行为模式和心智模式更新、觉察能力训练上。一个概念,可以用在如此多的领域,这些领域又是如此重要,直接影响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那么,这个概念是多么值钱啊,即便要花上10天才能学会也是赚了啊!
同样的道理,你必须问问自己:究竟什么知识才是值钱的知识?请你尝试想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再继续往下看,以免被我的框架所束缚。
我认为值钱的知识大约有3个标准:通过几个有限的知识可以衍生出某一个完整的学科;可以反映出人类普遍行为的底层规律;可以被若干学科共用。这不就是查理芒格提到的普世价值么,不就是成甲老师说的临界知识么~你看,大家的套路都是一样的!在这样的标准下,我认为概念、原则、假设、模型、推演逻辑都是极高定价的知识,而一些简单的资讯、开阔眼界的知识的定价就比较低。
如果理解这个定价逻辑,你一定会懂我为什么写了篇关于卓越性问题处理方法的文章,但是要在里面谈价值、身份和经历三个词;一定会懂我在写改变的本质方法时,为什么要讨论透镜的概念;一定会懂我为什么要连续写一个月关于世界观的文章,反复来论证什么叫做投影。因为这些事情都是高定价的事情,我必须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去掌握,就这么简单。如果我们的定价策略和方式不同,那我们很难有效对接在一起。
5
回到文章的主题,教你一个算账的方式,这个方式就是你内心对事物的定价方式。你必须要有稳定的价值判断标准,究竟什么才是重要的,比如说是让自己当下爽的还是让自己当下和未来都爽的,到底哪个重要。通常感性会选择前者,理性会选择后者并说服感性和自己一起前行。只是,有点麻烦的是,理性很难启动,尤其是在这个外部触发器很强大,你的反馈环不受监控的情况下,想要启动理性真是需要持续的训练。你看,反馈环的概念又出来了,彻底解释了明知道定价可能错误但是依然要选择错误定价的背后逻辑。
要知道,“定价错误”本身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因为定价错误,就会导致将优质资源投放到错误的领域,最后让自己持续低水平的勤奋。多可怕啊~
如果你的学习还是在走马观花,可以问问自己是不是低水平勤奋了、是不是定价错误了?如果你也希望能够像成甲老师那样,搞定五本书,还能讲给别人听,别人还觉得特别受益而为你买单,你能因此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你觉得自己要看什么书?要着重学习哪些知识呢?
我已经把我认为高价值的判断说出来了,再回顾一遍,我认为概念、原则、假设、模型、推演逻辑都是极高定价的知识。如果你觉得我值得信,那就一起来学学这些吧?
如果你的内心现在出现了一个声音:“永澄老师,我不知道这样的东西怎么学,怎么办啊?”那我要告诉你,掌握高定价知识的学习方式本身就是高价值的事情,本身就应该高定价。那你必须要自己尝试去探索,至少本文中给出了:《如何阅读一本书》、《批判性思维》、《内向者优势》、《好好学习》等书籍吧,也说了《思考的艺术》中提到了如何寻找信息吧?自己总是可以启动学习的。如果上来就找人问,必然掉入低水平勤奋的大坑!
不要担心自己的时间可能没有价值,低水平勤奋的时间才没有价值,读书这种极强复利积累的事情,尤其是高定价的学习方式,多投入点时间根本就不是关键因素。一定要摆脱原有错误定价的思维模式,进入新的赛道!
常人的思维导向是结果导向的,结果很重要,他们通常不关注原因,而高手会考虑原因是什么,如何在原因上努力来避免定价错误。举个例子:如果我的单位时间只产生1元钱,你的单位时间可以产生500元钱,一旦我关注结果,那我就会考虑:“天啊,我要赚到500元,要投入500份的时间啊!”于是,我自然觉得时间不够,自以为我的时间很值钱。但是如果真的从原因上努力,时间是否值钱不是来自于它的稀缺性,而是来自它的单位时间高价值,那如何才能提高单位时间价值呢?再也不是焦虑匆忙了,而是扎实学好、做好最关键的事情。你看,只有这样思考,定价才能慢慢调整会正确的路子上来。
最近,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很难做出判断和决策,我想可能我也缺乏在这个新领域中的定价能力。这样我也可以理解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定价能力的,但是,越不知道什么是关键,就越不要乱动,毕竟任何一个解决方案都会带来下一个全新问题的产生。多找高手问问,这样的成本可能会低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