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意识到用自己不喜欢的方式和孩子说话时,我会感到非常沮丧,改变的进程非常缓慢,教养的方式总是在老路上徘徊:
你怎么回事?
你怎么记不住关灯呢?
说完我就开始自责,下定决心不再那么说话,但又总是忍不住说出口,之后又后悔。
我应该这么说:
孩子,厕所灯还亮着。
孩子,灯。
然后我担心自己再也没有机会这么说了。
也有很多次,我对他们说对的事情时,好像并不怎么管用,他们不当回事,甚至反抗我,这时候我很容易被激怒,使用惩罚的方法。
惩罚过后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议、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假如没有惩罚,应该怎么掌控孩子呢?
为什么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觉得惩罚不听管教的孩子是应该的?
当孩子不听管教时,可以让他承受行为的自然后果吗?
----孩子应当承受不当行为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通过受到惩罚。
惩罚对于纠正不当行为的作用很微弱,孩子从惩罚中会引起对施罚人的报复、敌意,因而错失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与思考修正机会。
惩罚会剥夺孩子对自身错误行为的饿反省过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代替惩罚的技巧:
请孩子帮忙(你能帮我拿三个桔子吗)
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我不喜欢你这样,把东西扔到地上会让奶奶花很多时间来收拾)
表明你的期望(我希望这些书看过后能够回到抽屉里)
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现在需要用钢丝球把上面的绣擦掉,再用布上点油,保护他)
提供选择(你要么把书看完收拾到抽屉里,要么我们就把书放到上面的书柜上收好,你自己选)
采取行动(把书收拾好放到高的地方,他拿不到)
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对于屡教不改,问题一再出现的情况,需要用一点复杂的技巧:
一、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由大人来帮他说出来)(你和朋友玩得正高兴,这时候喊你回家,对你来说有点不太好受。--是啊)
二、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大人表达自己的需求)(但是,你太晚回家的话,我也会非常担心啊)
三、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那我们一起想想看,有什么好办法是我们都能接受的吧)
四、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我6点半回家,你别为我担心~)
五、挑出接受的,以及要行动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能够保留,哪些想去掉~去掉“你去接我”)
学习每一个单独的步骤并不难,最难的是我们的态度,我们不能把孩子当成一个问题来纠正,同时也要放弃成年人总有正确答案的想法,不要担心我们不够严厉,会被孩子们利用。
我们要坚信如果肯花时间坐下来,和孩子分享彼此的真正感受,我们就能和他一起想出好办法。
不要把精力用于对抗,应当找到让双方都得到尊重的方法。
我们也在教导孩子,他们不是受害者,也不是我们的仇敌,我们在教给他们如何参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论是现在,还是身处困境,也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将来复杂的社会中,这个方法都能让孩子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