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知道我是一名书法爱好者,说发一幅作品让我开下眼界,我说,快快发来。
我时常收到周围朋友这样的图片。他们知道我喜欢书法,每当见到一些“大师作品” (一般都说是名气大得不得了的),便非常慷慨地分享给我,问我写得如何。我知大家是好心,想让我也开开眼,但多数时候都是俗不可耐的江湖书法或老干部体,连我这样的外行都看不下去的那种。我以为这次也是这样,一想到那种油腻的味道,咦!打了个寒颤。
作品马上发过来了,末了缀上一句:感觉如何?
我点开那幅字,来,我们一起来。
第一眼看去:墨色鲜润,整体作品透着一股平和端正之气,又有一种沧桑感和浓浓的金石味。细看,用笔老辣,线条苍劲,真是力透纸背,而又枯湿结合,虚实相生,老道!不知“人书俱老”说的是不是这种感觉。多的我便说不出来了,只知这定是一位对“碑”颇有研究的真正的大家作品,一看落款,险些惊掉下巴:侯开嘉!
我赶紧把图发给朋友也是我和女儿的书法老师邹文然先生,说快来看,侯开嘉老师作品。很快他用语音回了,叫我先说说自己的感受。我心知,这是老师在出题了,便将上述感受如实讲了。邹老师先是鼓励我说眼光还是有点了。接着他说,侯老师功力深厚,这一点在这幅作品中可见一斑,但略显得过于平正。
侯老师的作品我看过,那是在他的书上,是影印的,这样清晰的作品照片真没见过。成都市内各类“名人大家”题字不少,但他这位我心中真真正正的大家题字还真没见过。文然先生讲过,作品最好看原作,这次机会岂能放过!于是我来到朋友办公室,开门见山:“能不能让我看一眼侯老师那幅作品原件?”朋友很痛快地让我饱了一次眼福。这次我可是有备而来——带了相机,甚至脚架。这下我仔细地看,先看,再拍,假装是个内行的样子。
看整体:这是一幅六尺对开(180cm*49cm)的横幅。
看单字与线条:
看细节:
“针”字这一笔,所谓“万岁枯藤”,大约如此吧
“度”字这一笔,再出枯笔
“人”字一捺,如一脚踢出
在我这个外行年来,作品的用墨也是一大特色:整个作品浓墨在纸上浸润的痕迹非常清楚。后来到诗婢家裱字时,那里的老师说这幅作品唯一可惜是纸“太浸”了,若是用熟宣就好了。而我却觉得这样更有层次感,有王铎“涨墨”的感觉。
看款识:己亥年岁暮, 开嘉题。姓名章朱底白字阴文:开嘉之印,下落一枚闲章:我住长江头。这枚章很意思,字体和布局尽显朴拙而潇洒。
落款与印章
右上角有一枚闲章引首,生动有趣,内容却不认得,请教文然先生,乃篆书:得鱼忘筌。意思不解释了,大家可以百度,但我忽然就想到那张侯老开怀大笑的照片,侯老真是位有趣的老人家。
引首闲章“ 得鱼忘筌”
绿杨村寓所的侯开嘉2004年10月9日(图片引自范美俊博客)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无遮挡地细致的看一位我心中的书法大师的作品,17年在杭州西湖曾看过陈振濂老师作品,但那是隔着玻璃的。
侯老师是当代的书法大家,我是从邹文然先生那里知道的。
那次课邹老师讲书体的演变,讲到的“兰亭论辩”,最后说:“终结这场论辩的,我认同的观点是:官书与俗书的双线发展观。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正你们四川的书法家,川大的侯开嘉教授。”
2013年上海书法节论坛主席台(图片引自侯老师学生范美俊博客)
后来我知道侯开嘉教授与浙江大学的陈振濂教授曾同时担任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审委员,而陈教授是文然先生浙江大学时的导师,想必他应该是来四川前就知道侯老师了。在侯老师众多的荣誉和头衔中,我记住的是“川大书法专业的开创者”。当然大家最容易记住的则是是:他是五粮液等名酒酒标的题写者。
五粮液酒标(图片引自网络)
然后我买了侯老师的两本书《侯开嘉书法论文集》和《中国书法史新论》。论文集后附有侯老师早期的一些作品,那是一本80年代的书,印刷不怎么好,只能看个大概。但也对侯老师深厚的理论功底与高超的创作水平心生敬仰,也对他那种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钦佩不已。
几年前买的侯老师的著作
读了侯老师的著作,又去读他的学生写他的文章,方知侯老师更是一位慈爱敦厚的长者。那些文章中记述了很多侯老师识爱才、惜才,帮助学生学习,创作,工作的故事。特别是文中提到现川大吕金光教授,当年考研究生时是从其他学校调剂来川大的,其他学校的同行知道后甚至想阻止侯老师,说我们都不要的,你就不要了吧。但侯老师认定当时吕金光的水平和能力,坚决收下。而现在,不知下面这段对吕教授的介绍能不能成为侯老当年慧眼识才的有力佐证:“吕金光,四川大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多次担任全国书法篆刻大展评委”。(引自《文化艺术网》《2020特别推荐实力派书法家:吕金光》)
侯老作品(图片引自网络)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感觉都是小事,特别真实,但特别温暖。于是一位执著于艺术,热爱教育,爱护学生,奖掖后辈的“大家”形象就这样矗立在我心中了。虽然我知道侯老退休了,但我曾经还是特别希望女儿能进川大,那样或许能有机会见到侯老。当然,希望最终落空了。没想到今天我却意外地一睹侯老真迹,实在是幸运。
侯老作品(图片引自网络)
我有些好奇朋友哪来神通能得到侯老的题字。我一直就奇怪:像侯老这样的大家居然在成都的街道名胜等处难见他的题字。我想,他绝不是给钱就可题字的先生。朋友笑而不答。
看他题字的内容:“金针度人”,我知道这是从元代诗人元好问的诗句“莫把金针度与人”化用而来。原诗是讲技艺高超的绣娘只会给人看绣好的精美作品,却不会将自己的技艺传授与人。我这朋友也是搞教育的,一腔教育情怀(虽然这年头已经不再流行“情怀”),再联想侯开嘉老师一生为书、为人、为师,这几个字似乎也特别契合——这样一想,他老人家欣然命笔似乎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我忽然贪心起来,问朋友道:能否请侯老在我买的书上签个名,我送给我女儿——我想让女儿也沾一点先生的大家之气。
朋友说,应该可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