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晚上,一家人围坐在客厅沙发上,彼此争论不休,好不热闹。起因是我们一起看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和屏幕上的选手抢答,从唐诗到宋词,从五言到七律,我们都能答个七七八八。每当一个简单的题目出现,结果百人团还有那么多人答错时,都让我们一阵叹息,主持人连连说不应该啊,而嘉宾也无奈的说“太尴尬了”!很喜欢这个节目的内容,让我重温诗词情怀,也很喜欢蒙曼老师称赞一个被淘汰的小男孩,说他敏感而懂事,是一个有诗心的孩子。
诗心一词,触动了我,让我想了很多。记得最早接触的古诗是骆宾王的《咏鹅》和李白的《静夜思》,两首诗都浅显易懂,近乎白描的写法,分别向人们展示了白鹅戏水图和游子怀念故乡之情。那时候上学放学的路上都高声吟诵这两首诗,爸妈让给叔叔阿姨背诗,也是张口就这两首诗,虽然不明白其中的韵味,但依然骄傲满满。
真正对诗词上心,是高中的时候。作为语文课代表,不管背课文,还是交作业,都力争做到最好。记得那时候,老师让大家比赛背古诗词,每个人最少50首,就没日没夜的背,目的是为了完成任务。现在看来那时候的做法更像牛嚼牡丹,暴殄天物。唯一的好处是脑子里装了很多诗,至到现在还忘不了,也会在很多场合下灵活运用,成了生活言语的一部分。
我会因一句诗词,而关注它的作者和写作背景,颇有刨根问底的意思。第一个被我关注的就是纳兰性德,只因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它是那么入眼入心,带给人无限绕指柔的情愫。这飘渺出尘的七个字不知道惊艳了多少人的时光,温柔了多少人的岁月。而纳兰本人也有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上各种矛盾感受和心里压力,致使他产生了悲观困惑厌世的情绪,最终英年早逝,让人扼腕叹息。因为这句诗而百度纳兰,看他的词,找和他有关的影视剧,可以说他在某种程度上也填充了我的岁月。
我也会因为一部小说,而不断反复去背诵那如泣如诉的诗句,最典型的就是《红楼梦》。最初看《红楼梦》是高二的暑假,那种木石前盟,金玉良缘的奇幻爱情看的懵懵懂懂,但着实被书中的诗词和描写惊艳到了,随便拉出一段都是经典,比如对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如蚀骨般到了仙境,当真看到了神仙妹妹。又比如写金陵十二钗的判词“玉带林中华,金簪雪里埋”、“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等等,句句都是经典。
当年读《红楼梦》时,准备了笔记本,抄写了厚厚一塌的诗词笔记,其中很多都能背过。至于里面的诗词编成的歌曲,也是一遍又一遍的听,比如《葬花吟》和《枉凝眉》,与我来说《红楼梦》不仅是一部小说,也是一本诗词大全,更是我青葱年少时不可抹去的记忆。记得高三毕业时,我们都有一本留言册,很多人给我的评语都是林黛玉的评语,可见我那时有多么走火入魔。可现在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表面看似温柔,实则内心充满了洪荒之力。
我想我那时候对诗词的热爱,更多的是欣赏那种意境美,崇拜那种语言的精炼,喜欢那种表达的含蓄,我应该是不具备诗心的,因为我不敏感也不多情,不压抑也不困惑,不朦胧也不浪漫,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诗词的喜欢。即使我没有诗心,我也有对美好情愫的惜慕之情;即使我没有诗心,也不影响我拿古典诗词来博古论今;即使我没有诗心,也不排斥与有诗心的人往来。
此后,我会一如既往去了解那些或美轮美奂,或如泣如诉,或让人豪情澎湃,或让人肝肠寸断的诗词,并继续和有诗心的人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