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天:
儒教理想的终结
经学葬处,玄学萌发
第七章一切都是“无”(公元220年-公元260年)
何谓玄学?
阴阳、五行与才性
嬉皮士的贵无论
儒教理想的终结
文人结派可追溯到桓帝刚上台时,皇帝对恩师周福的提拔重用是这时期党人的开始。“八顾”的范与“八及”的岑眰之间的朋党事件造成了对官宦、外戚压力巨大的清议集团。之后因李膺的清流精神得罪宦官被张成等设计抓捕了所谓的党人,这是第一次的“党锢之祸”.此时窦武发挥了很大作用拯救了文人集团,当然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有着利用文人集团的私心。随后文人集团失去了上升空间,转向内部拉帮结派,讨论朝政,窦武也当然的成为了他们的首领。对文人集团的第二次迫害在窦武死后开始了。张俭等人借灵帝之手先后杀死李膺、张滂等人为主的党人。持续16年之久的第二次”党锢之祸“因黄巾贼乱而结束。在旧的文人集团离开后,皇帝为了政权稳固,为了限制官宦的腐败,不得已又塑造了两个新的文人集团(鸿都文学、宣陵孝子),此时文人集团内的人大都素质不高,根本无法为皇帝提供可靠的政治上的支持,于是文人与皇帝皆输,武夫即将上台。
经学葬处,玄学萌发
”党锢之祸“前后,文人如郑玄等或对政权失望,或被排挤。他们转而著书立说,崇尚更加悠闲的生活。”八顾“之首的郭林宗是最早的玄学代表人物。郭林宗刚正不阿,善品评人物,是影响了魏晋玄学中的品评人物的分支。他虽然脱离政治,但关注点仍在政治之中。更加远离政治的人物有徐穉,他的人生态度与道家类似。所作所为已经完全摆脱了儒教思想对人的束缚。作者还列举了周勰,戴良,向栩,袁闳等人的事迹。此时期知识分子的挣扎跃然纸上。他们既不是真正的玄学,也无法苟同于儒教思想,只有期待经学瓦解,玄学创立的新时代的到来。
第七章 一切都是“无”(公元220年-公元260年)
汉代哲学的灌输和盲从在学者们对政权不满后已无法得到文人的信任,这个时候的学者对政权和皇帝均有所质疑,他们开始探讨思辨性的逻辑去分析解决问题。玄学开始萌芽。品评人物是它的第一主题。”贵无论“是对宇宙本源问题的思辨。曹魏时期的经学已经没落,但王肃的经学却大放异彩。作者将魏晋玄学与经学进行对比,对于王学的垄断魏晋经学给出了解释。曹髦与群臣们的辩论是经学向玄学的过度。这个时候的经学唯一的作用就是为政治斗争的人们找个借口,魏晋玄学是被压抑数百年后一次释放,即使在现代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何谓玄学?
在这一节作者给予率学一个定义:玄学其实是一种质疑精神,一种方法论,如何思辨看待世界的态度。玄学包含的内容看似很多,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思辨的逻辑去分析问题,这也让玄学成了打破旧有观念最好的武器。《周易》《老子》《庄子》称为”三玄“,是玄学的理论宝库。其中《周易》因其千变万化且被定义成一本点卡之书而躲过了焚书坑儒而流传下来。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知识圈的崩塌,大量所以学者开始思考所谓的天道规律。这时期发生了两个方向的转变:从儒家五经转向三玄和江湖自定一套与皇帝不同的选人标准。从笼统的评价到制定标准,最初的品评人物也成了玄学萌芽期。对品评人物的标准制定上,文人们发明了”才“和”性“的二元划分法,对现象和本质关系的探讨已经上升为哲学问题。此节中作者客观分析了汉代经学与魏晋玄学的区别。魏国正始年间政权变动剧烈,这个时期是玄学哲学化形成的时期,也称为”正始玄风“。对”才“和”性“的看法有四种: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谓之”四本“。不同的政治派别有着对”才“和”性“的不同看法。除”才“和”性“问题外,名理问题成了玄学作为哲学理论的第二个问题。从”小‘到“大”,从“人’到”自然“,对名理问题的研究使玄学的哲学性发展到最高峰。汉代经学是比附式的,与西方宗教类似;而魏晋玄学是思辨式的,与西方真正意义的哲学类似。
”贵无论“是研究名理问题是一个很著名的流派。它认为万物的实质是”无“,但不是一无所有,类似佛教的”空“。魏晋玄学在形式上强调辩论,且更关注内心,这是它的两个很强烈的特点。在辩论时平等,生活随意有个性,对政治不屑一顾,这也是玄学更被现代人所神往的原因。
阴阳、五行与才性
刘劭(著作《人物志》)是品评人物的最主要的代表。他从小接受经淡定的教育,使他在品评人物时采用了从大到小的叙述,并把人分成三个方面:。从大宇宙学上讲,三个属性有三个不同的源头。刘勰通过它区分质,性,形,就与阴阳和五行联系了起来。阴阳无所谓好坏,五行对人的身体与性格产生影响,并决定人的好坏。由阴阳五行决定的人的品质就形成了当时品评人物背后的理论基础。”九种证候“对应的”九个指标“,如此把人分成五类:圣人,大雅,小雅,依似(乱德),无恒(间杂)。同时刘勰还肥偏才划分为12种。”九品中正法“就是这个时期品评人物最主要的框架。但人是活的,标准是死的,对人来说很难量化,所以这个”九品中正制“没有存在太久,但在民间却仍然被用来评价人物。魏晋时期品评人物的名句妙语在很多著作如《世说新语》中都可看到,这种评价的逻辑正是玄学的一大特色。非官方的评价体系可以向统治阶层输送一些优秀人才,借以维护其稳定性。
嬉皮士的贵无论
魏晋文人看重思辨与灵性。创立了玄学的第一个代表性理论”贵无论“。何晏,王弼没有陷入汉经学的泥沼,他们摒弃大部分的儒教经典著作,选择了《老子》《易经》《论语》作为研究根本性问题的书籍。何晏首创”贵无论“,他总结:”道“要想包括万物,就必须抽象成”无“。在他的著作《论语集解》中可见”无“的理论,与何晏不同,王弼从一个系统出发创立了整个系统,使玄学成为了自治的理论,其成就远在何晏之上。王弼体系的基础是将纷繁复杂的世界回归原点:从”多“回到”一‘,从“一”回到“无”,寻找事物的本源。在政权方面“无为而治”。对人来说“无为”就是与自然合一。王弼的思想可以总结如下:第一万事万物由众到寡,从动到静,最后都可归结为道。第二是道可追究为“无”,三是“无”创造了天地、自然。与自然合一对社会和人最有利。玄学的简单性让它的风行天下,但因为没有更深入的挖掘名明与理的问题,缺乏深度而无法形成实用的成果。两人的“贵无论”的玄学,有着享乐与乐观主义的特点,终因政治环境的变化,在他们死后变成了放诞俗世和悲观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