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应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考察调研,总要去农田看一看,察墒情、看苗情、问收成。
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今年,我国乡村振兴发展迅速,不少企业到乡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如:佛冈县利用“两山两河一湖一泉”的生态资源,打造温泉之城,推动经济发展;英德市利用山脉奇特,石灰岩风化、沉积形成纹理错落的英石,打造英石市场,发展当地产业等。
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我们是最先触碰时代的前沿,我们也是民族的心跳和膊脉。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我们要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捉在自己手中。“一稻济世,万家粮足。”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好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上世纪60年代,为提高粮食产量,袁隆平同志开始带领团队着手粮食作物的研究,不懈努力,勇于试错。上世纪70年代,在极度饥饿之中,袁隆平同志再一次坚定了解决粮食增产问题的决心,不断攀登科技技术大国行列。在1965年,袁隆平同志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带来了大幅度、大面积增产。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我国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在引进、吸收和消化基础上,不断通过技术的创新,建立了我国农业的较为完成的农业体系。与此同时,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技引领农业发展,培养农业人才。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
农业要发展,产业要壮大,离不开科技引领,必须整合力量、因地制宜,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人才培养,技术研究。农业人才作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掌握丰富的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是广大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的学习榜样,通过他们的技术指导,带动乡邻,实现“富一方,带一群,联一村”,生产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发展新型农业模式。加大人才技术培养,鼓励农业人才到农村,从而推进农村先进生产力。在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合理利用农业人才是强农之本。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粮食储备充裕,完全有能力保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应,为安民心、稳市场、保民生提供坚实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面对纷繁的国内外形势,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毫不放松抓紧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