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哭长城,千古传唱传到今。
很多人喜欢用这则故事来说秦朝的徭役沉重,百姓困苦不堪。一如唐代名著的画僧贯休《杂曲歌辞·杞梁妻》: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诗中哭倒长城的贞妇杞梁妻正是孟姜女的原型,敦煌唐代石窟中发掘出变文中,就有孟姜女变文的残卷。其故事大体和贯休的诗差不多,内容更为丰富一些。不同的是孟姜女变文残卷里加进了孟姜女为夫送寒衣、滴血认夫及寻夫尸骨时与骷髅的对话。简单地八卦一下残卷的的故事:
变文:□贵珍重送寒衣…… 其妻闻之大哭叫……姜女自雹哭黄天……妇人决列(烈)感山河,大哭即得长城倒。【= =0孟姜女赴长城为其夫送寒衣,得知丈夫早就不堪徭役重负亡故了。于是,孟姜女便大哭了起来。她那惨烈的哭声感动了山河,成功地哭倒了长城。】
变文:哭之以(已)毕,心神哀失,懊恼其夫,掩从亡没。叹此贞心,更加愤郁。髑髅无数,死人非一,骸骨纵横,凭何取实。咬指取血,洒长城已(以)表单(丹)心,选其夫骨。【长城倒了,孟姜女也哭完了。悲愤地孟姜女开始找亡夫的尸骨,不幸地发现长城地下的白骨实在太多了。完全不知道哪些才是自己亡夫的尸骨,一大堆白花花的骨头看起来都差不多。没奈何,孟姜女咬破手指,开始滴血认夫。】
……
变文:髑髅既蒙问事意,己得传言达故里, 魂灵答应杞梁妻,我等并是名家子。 被秦差充筑城卒,辛苦不襟(禁)俱役死。铺尸野外断知闻,春冬镇卧黄沙里。 为报闺中哀怨人,努力招魂存祭祀,此言为记在心怀,见我耶娘方便说。【一番折腾后,进入了孟姜女和骷髅的对话。这个情节有些山寨《庄子·至乐篇》里庄子和骷髅的对话,不同的是庄子遇上的骷髅一个劲头说自己变成鬼多么好,多么逍遥。而孟姜女遇上的骷髅们异常哀怨,一个劲地吐苦水说自己本来是名家子弟,被秦人发配来筑长城,尼玛累死了不说。死了还陈尸荒野,做孤魂野鬼是多么不幸啊。人家好想回家,希望家人可以为他们办一场招魂葬的仪式。%>_<% 真是君独不见长城下,万里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故事到这里,长城下皑皑白骨们的心声,颇似唐代边塞诗中丈夫远征不归的哀愁。事实上,杞梁妻哭夫,在唐代之前哭得确实是丈夫征战不归,为国捐躯。这个典故最早出自《左传》。事情发生在襄公二十三年,齐庄公从晋回国,顺道攻打了莒国。齐将杞梁在这场战斗中壮烈牺牲。然后,齐国人就载着杞梁尸回临淄。杞梁妻闻之,就在郊外的道上哭迎丈夫的灵柩。齐庄公得知杞梁妻已经在道上迎哭了,他就直接派人去吊唁。杞梁妻则认为这样做不对,在郊外吊唁,既仓促又没诚意,如此行事是对自己亡夫的不尊重。后来,齐庄公就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了。
杞梁妻哭夫,这则故事最初真实的历史记载,同秦朝,乃至秦国都没有半点关系。杞梁妻之所以哭夫,是因为丈夫死在征战中牺牲。这跟后人臆想的徭役,完全是两回事。先秦的资料中,不单《左传》,《礼记》和《孟子》提到的也只是哭夫而已,根本就没有哭倒城墙的说法,更别说长城了。所谓哭倒城墙,这个创意来自西汉刘向的《说苑·善说篇》。原文是: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阨。这时杞梁妻虽然已经哭出规模了,但她哭的原因还是因为其夫死在战场上。随着时代变革,文人墨客各种添油加醋,到了唐代杞梁妻哭夫,不仅变成了哭其夫因不堪重负的徭役而死,还把长城给哭倒了。故事也从春秋时的齐国挪到了秦国。不知道唐人是不是受到了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的影响。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言: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而杜甫《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变文中孟姜女的故事又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借古讽今。宋代及其之后的时代,也延续唐代孟姜女变文的思路,进一步加工。渐渐地,孟姜女哭长城就变一个痛斥秦朝暴政血淋淋的故事。其实故事的背后,人们真正想讽刺的并非是秦,而是时下之政。
【大秦是稳妥妥的躺抢啊。不过,唐代的变文中躺抢帝不仅仅是秦,还有赫赫楚国。伍子胥变文中,伍子胥不仅对楚平王的尸骸鞭尸三百,还抓到了楚昭王。抽打完毕后,伍子胥杀了楚昭王,立了渔夫的儿子做楚王。渔夫,你的鸭梨大吧。复仇男神五块钱,你的鸭梨大不。民间艺术的想象是很丰富的,下次我再不说戏文黑刘娥,潘美了。下篇预告躺抢传奇之复仇男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