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尽管曹公已经描绘了“潇湘妃子”的容貌风姿,但是几百年来,凡是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颦儿,都有对黛玉的不同见解,无论是褒赞还是贬谤,都在读者心中打下不可磨灭烙印。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我也曾夜读红楼,为木石前盟掬一捧同情,也曾通读红楼诗句,为之魂牵梦萦。重读红楼,黛玉依然是我心中的风流才女世外仙姝。
冰肌玉骨花为貌,惠质兰心诗为魂
但凡佳人都有绝世容貌,红楼概莫能外。在黛玉初进贾府时,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品貌。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笔墨不多,却描绘了雅俗共赏无可置喙的美。
单说外貌之美就让读者为之倾倒,黛玉还偏偏怀有咏絮之才。中元春省亲令大家作诗时林黛玉代贾宝玉所作的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这首诗清新自然,浑然天成,被元春所推崇。海棠诗社,别人都交卷了,黛玉还没作。李纨催她,她提笔一挥而就,掷给李纨等人,可见黛玉才思敏捷。“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虽然被李纨评为第二,但也发出了“别致风流”的赞誉。
清代张潮:“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而黛玉正是这样的绝世独立倾城倾国佳人。
清水芙蓉天然态,痴心儿女真性情
黛玉的容貌和才华无可争议,而她的性格往往被人诋毁。黛玉口齿伶俐,常被人诟病为尖酸刻薄。熟读红楼的人都了解,黛玉的唇枪舌剑往往都是因为宝玉,所使的小性也都是针对宝玉。这对一个恋爱中的女孩用“作”的方式在心上人面前争强好胜非常自然,让人看到活生生的率真少女的形象。
黛玉道:“你的那些姑娘们也该教训教训,只是我论理不该说。今儿得罪了我的事小,倘或明儿宝姑娘来,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说着抿着嘴笑。宝玉听了,又是咬牙,又是笑。
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林黛玉笑道:“何曾不是在屋里的。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唤,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薛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一瞧。”林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一声飞了。”口里说着,将手里的帕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宝玉不防,正打在眼上,“嗳哟”了一声。
书中这样的段子不胜枚举,看了让人忍俊不禁。
书中也解释了黛玉的“吃醋”。“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我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争。”写尽了小儿女之态,回想恋爱之初,谁心里不是这样惴惴呢。
黛玉对待下人反而很关心,尤其对待紫娟的姊妹之情和香菱的师徒之情,可以表明黛玉内心并没有等级观念,对人一片赤诚。
黛玉至情至性,所得一字是“真”。就是这“真”才让宝玉痴爱,才让读者倾心。
傲霜斗雪本高洁,绝世独立超凡俗。
“孤标傲世皆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诗为心声,黛玉的诗作正是其人品写照。脂砚斋评价黛玉“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之裙钗矣!”黛玉红楼中被评为几张利嘴之首,宝钗就曾说:“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可见其口才之卓绝,反应之敏捷。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以黛玉的冰雪聪明,稍加用心,左右逢源并非难事,人情炼达也必不输于文章。但黛玉年纪越长越不屑为之,可以看出黛玉的身虽弱质,内有风骨。
《五美吟》彰显出黛玉不同凡响的见识。与宝玉共读《西厢记》、《牡丹亭》可见她对爱情的执着坚贞。她至情至性,不慕权贵,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宝玉之所以敬黛玉,因为黛玉不同于其它闺阁女子,三从四德,黛玉有其独立的思想,精神的追求,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爱自己之所爱,憎自己之所憎,因此在众多女孩中显得那样超凡脱俗,绝世独立。
红销香断可堪怜,莫怨东风当自嗟。
如果说黛玉一生最可怜悯之处,在我看来就是贯穿她一生的底色——抑郁的气质。正是因为其敏感,所以才能写出“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正是因为其多思敏锐,才能在“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样复杂的环境当中艰难生存,她的敏感多思,是因为其成长环境所决定。幼年失去母亲,童年又失去父亲。寄人篱下,漂泊无依,自己虽有意中人,但是却无法为自己命运做主,这样的境遇,任是谁都难免惆怅抑郁,除了自伤身世,还有什么可为。“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用真率与锋芒去抵御,横眉冷对嬉笑怒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才会被主流社会所厌弃。她的悲剧命运是由其性格所决定。“玉带林中挂”是其选择的必然结局。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声声悲叹,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一咏三折,让人感同身受。“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从诗中来看,黛玉对自己的未来未必不知。
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真实感人,回味悠长,尤如珍宝,引人再三品读,意尤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