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感觉到伤痛时,你怎样保护自己?”
A:他的爸爸常有家暴,而妈妈冷漠又控制。A生活仲很多地方都存在这种关系模式,例如读小学五年级时,班主任基本天天都会体罚他。在这种情况下,A发展了一个策略——“麻木”,他让自己变得很麻木,这样就像有一道墙挡在中间,天天挨打就变得可以承受了。麻木,还可以说是“隔离”,当一个人太痛苦而又不能逃离或反抗,就会选择麻木,试着将情感与事件隔离开来,当事件继续发生时,自己就没有了情绪反应。
A的另一个策略是“绝望”,他常做一个梦,梦见爸爸拿着刀子过来,像要杀死他,他第一时间会想这不会是真的,爸爸不回杀他,但梦中爸爸拿着刀真的会伤害他,这时,他会在绝望中醒来,明白否认是没有用的,所以他最好放弃幻想,承认绝望。对爸爸和妈妈两个至亲的人绝望,这是一种保护,因为这种痛苦太强烈了。假若不再抱有一点希望,那就可以减少痛苦。
B:面对父母时的绝招是“麻木”和“绝望”,对父母以外的人,就是“可怜”和“高明”
C:觉得自己一个人就像一粒尘埃那样渺小,而自己的痛苦就更微不足道了,于是有了一种解脱感。觉得每当特别痛苦的时候,就会有贵人出现,他们随意一句话就会点化她,让她顿悟到很深的道理,然后就能解脱。
其实那些所谓的“贵人”并没有做什么事情,C的这种想法像是把自己的成长“归功于他人”,这种“归功于他人”的策略和觉得自己是尘埃的策略是一样的,都让她觉得“我没有价值”
D:她的方式很简单,就是“指责”。一次,恋人给她电话问“吃饭了么”,听到这句话,她竟然被激怒了,回应道:“你怎么这么笨啊,都晚上十点了,你还问我吃饭了么?“
指责别人,是为了保护自己什么呢?D很渴望亲密,而“你吃饭了么”这样的问候应该是普通人之间用来寒暄的,这话刺伤了她,于是使用指责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E:“抽离”和“更好的道理”,他经常给大家的感觉是他好像游离在小组之外,而每当他试图进入时,很容易会讲一些“更好的道理”,而其他人感觉到被贬低了。
莎兰老师曾说,我们的心有三层:保护层、感受层和真我。最外面一层是保护层,接下来是感受层,而最深处是真我。感受层也可以说是伤痛层,因为每个人的感受层中,都有种种伤痛。
真正的亲密感是真我与真我的链接感。但因保护层和伤痛组成的墙太厚,导致两个人的真我不能相遇,这时我们就会将自己的保护层强加给别人,将自己的伤痛转嫁给对方,就会越爱越孤独,所以,想要拥有真正的亲密,想和人建立真正的链接,关键就是去穿越心灵的保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