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子
研修班的第五次阅读文本是张永博士的《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以“新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学校为例》。两个月前囫囵吞枣的阅读过本文,现在留在头脑中的基本所剩无几了,真正印在脑海里的反而是反复写过读后感的那些文字,现在越发赞同李教授把书读深读厚的观点。再次翻开文本,首先吸引我的是标题中的“生态学”。在乡下,经常听到或看到xx生态园,政治课本上有“生态文明”之说,上一篇读后感中,我竟然也用了“让班级建设走向生态化”的字眼。似乎我所理解的“生态”来源于我对“生态文明”一词的认知,即生态文明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后来自己文章中用“生态”一词,初衷是要表达“让班级健康发展之意”。今天的阅读使我对“生态”一词产生了敬畏之感,也意识到自己之前用词的随意是对学习的一种不尊重。
二 我的视角
1、我感兴趣的词语
“生态学”、“生态学视角”、“主观能动性”、“分析框架”
2、明晰一些专业术语
读懂一篇文章,必须弄懂一些专业术语的表达。我通过网上查询、向作者张永博士请教来获取知识。
网上搜索得到的信息:
A、生态学
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
B、生态学的基本视角
(1)整体观和综合观。生态学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整体性观点是生态学区别于其他许多学科的基本观点。一般来说,科学研究需要由整体到部分的还原方法和从部分到整体的综合方法这两者的结合,但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着还原有余而综合不足的倾向,尤其是要解决目前全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等生存危机,所以生态学特别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该观点的意义还在于,尽管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的科技进步,但人仍然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仍然是世界生态系统这一整体的一部分。
(2)层次结构理论。层次结构理论是综合观和整体观的基础。该理论认为客观世界的结构都是有层次的,而且这种层次宏观和微观上都是无限的。组成客观世界的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对任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都不能代替对另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
(3)新生特性原则。当低层次的单元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较高层次的功能性整体时,总会有一些在低层次从未有过的新生特性产生。
C、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它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使二者统一起来,即表现出人区别于物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虽大都认识到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但把主观意识看作是客观世界消极的、直观的反映,根本不了解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因而犯了机械论的错误;唯心主义虽承认意识的能动性,但把它的作用加以无限扩大,根本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和制约,认为人的意识可以脱离物质条件和客观规律,任意发挥主观的作用,这样容易将主观能动性歪曲成了主观随意性,因而陷入唯意志论。
D、分析框架
戈夫曼将框架定义为人们用来感知和解释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认知结构。意指帮助人们解释并了解周围世界的大体方案,就是将个人生活经验转变为进行认知时所依据的一套规则。是在运动以前定义自身的行动计划,就是从感知的现实中挑选其中一些方面。
来自张永博士的解答: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生态学视角是指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分析框架是这一基本观点的具体化。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它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使二者统一起来,即表现出人区别于物的主观能动性。
三 我的理解
1、本文是作者基于生态学视角对中小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分析。
2、站在生态学视角,我是不是可以认为作者在研究生物(学生)与环境(各种学习活动如学校学习、家庭学习、社区学习、游学等)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
3、研究的意义:通过研究表明:每种学习活动都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中小学教育相关者应为中小学生创造学习时空转换的机会,重视各种学习活动的质量,并发挥自身教育的优势来提高中小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我是不是可以简单理解为我们要在成“事”中成“人”?“中小学教育相关者应为中小学生创造学习时空转换的机会。”问题是教育相关者愿不愿创造?敢不敢创造?能不能创造?中小学生家长愿不愿接受这个机会?“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已然成了很多人只关心学校学习这一法定活动了,而往往忽略了正是各种活动的相互关联与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家的忽略往往会让我们有这样的困惑与不解:乡村中学的好大一部分学生整天沉迷于手机娱乐(玩游戏、聊天、看小说、听音乐),看着这些学生消沉的面容、麻木的心灵却不知怎么办,作为教育者内心无比痛苦,怎样才能唤醒这些“装睡”的学生?怎样才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学校可以做些什么?家长可以做些什么?老师又可以做些什么?(这段困惑与不解来自乡班主任工作与发展微信群的小太阳老师)我也深有同感!
面对来自同是乡村班主任的疑问,我在思考学生的麻木和不求上进是不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差的原因;是不是我们的学习活动单一(长期只有学校学习)的原因;是不是我们仅有的少数几次的其他学习活动也仅仅是流于形式的原因;是不是我们为了分数,而不敢放手开展其他活动的原因等等。看到“寒假生活与期初生活研究微信群”里“寒假,你好!”活动成果分享,我们看到的孩子个个神釆奕奕、兴高采烈,如果我们的教育能从小学就开展这样多样的学习,像龙虎塘小学那样,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能充分的提高,孩子进了初中、高中还会出现小太阳老师说的那样的现象吗?我想,就算还有那样的学生,至少会少很多吧!
正是因为我们缺乏对学习活动的生态学足够的认识,我们才忽略了只有在成“事”中才能成“人”,正因为如此,我们中小学教育相关者往往有各种担忧,被束缚了手脚,不敢越“分数”的雷池,把人的成长只单一在了考试上。
做为一个乡村班主任,很多时候都感觉力不从心,看似短期内与考分无关的活动也很难得到认可与支持,但正是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正确的认识,才更需要我们一点一滴脚踏实地去推动,哪怕一次活动只改变一个人的看法,经年累月,总会改变更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