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那种顺应天道的人与人的关系被破坏之后,人们就依靠主动关爱别人和讲究义气来维持彼此的关系,(就是一种你对我好,我才会回报你的相互交换的关系);人的聪明才智显露出来了,善于伪装的行为就出现了;父母,兄弟,夫妻六种关系不能和谐相处了,要求人们父慈子孝的伦理道德就成为约束家庭的法则;国家上下级的关系混乱了,忠于职守不犯上的大臣才显得那么的珍贵。
这一章老子讨论分析人类尊崇的仁义,智慧,孝慈,忠诚的美德的起源。
老子认为,人类本来是纯朴自然,跟大道合一的。有点像西方人类还没有偷吃知善恶果前的纯朴自然。因为还没有善恶美丑的观念,所以就顺应天然的气质来处理自己和周围万物的关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但是,随着人类的进化,懂得了善恶美丑了,那么,那种浑然天成的蒙昧阶段就不存在了,老子把这种阶段的消失叫做“大道废”。人类开始懂得什么是关爱,什么是义气了。仁是什么呢?就是二人之间的关系。人懂得了自己之外还有第二个跟自己一样的人,自己的想法另一个个体也同样有。就是会设身处地地为另一个人着想了,就是自己的利益和另一个人息息相关了。孔子说“仁者爱人”。怎么才算爱人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义是什么呢?就是一种祭祀的仪仗,繁体的义字是一个羊字在上面,下面一个我字。意思是祭祀天地神灵时用武器支起的羊头。表示对神灵施予保佑的一种回报。换作今天的话就是一种有来有往的规则。其实就是知恩图报的美德。
按照老子在前面说过的原理“天下之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的论断。仁爱的产生,是因为人类认识到了相互残害的不仁了,讲义气的行为被人类肯定,人类已经深受忘恩负义的痛苦了。老子认为这些相互残害和仁爱,忘恩负义和讲义气的分别正是人类失去了蒙昧无知的天然状态后出现的区别。其实就是人类痛苦的产生根源。如果没有这些分别,那么爱恨情仇的情感是不会产生的。老子是主张天道无情的。人道才是有情。
当人类能够分辨仁爱,残忍和正义,邪恶的区别的时候,智慧就产生了。什么是智慧呢?就是懂得什么对自己有利,什么对自己有害。于是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语言,以符合为自己谋利益的目的。这种掩盖内心真实想法而根据社会环境来做出的调整其实就是内在和外在的分离,是虚伪的。不再是表里如一的纯真。所以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
既然表里不一了,亲人之间自然就存在欺骗和伤害。六亲不和谐了。于是从长辈应该关爱晚辈,晚辈应该孝顺长辈的要求就提出来了。并且加以鼓励和表彰了。可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六亲不认已经很严重了。人类摆脱了混沌的蒙昧无知的纯真阶段,开始懂得为私利考虑,所以才产生六亲不认的现象。不再像以前那样的天然的虎毒不食子,小虎不伤害父母的本性了。从天道来说是堕落,从人性觉悟来说就是一种进步了,因为产生了自我意识。为了避免自私自利的行为导致种族的灭绝,人类提出了父慈子孝的道德标准。以纠正自私给人类自身和家族带来的伤害。
后来人类社会进入了国家的社会阶段。群臣之间为了各自集团的利益而相互倾轧斗争,伤害。人类意识到了在国家层面上的这种为私利的斗争给国家存亡带来的伤害,于是开始意识到忠诚的人性的重要性。因为忠诚是人性表里如一的表现是符合大道的。不忠诚恰恰是因为考虑私利而做出的伤害行为,并不符合天道。
这一章老子给我们解释了仁爱,正义,真诚,孝慈,忠诚等品质的产生原因。告诉我们,这是人类意识觉醒后失去了原来蒙昧的纯正之后仍然能排除私利回归到大道的行为准则。证明了正义道德其实是引导人类回归大道的路标。这些路标可以保证人类不要迷失在自私自利的黑暗,从而回归大道。
这一章我们就解读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