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出现的地方,感性必然仅仅跟随着,如哲学领域所言,万物相生相克,正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当然也没有特别的绝对化。
理性是用客观的世界去看待身边的事物,理性思考也不是绝对死板化,它的思考源于事件本身出发。
比如,你的情绪分为感性和理性,感性是从自我的感受出发表达出来的感情情绪;理性是通过客观的外在分析,表达出理智的看法和做出理智的行为。
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理性情绪”。这个词语出自古罗马的一位哲学家,即伤害我们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这里就讲到了个人的理解对于事件的影响和波及范围。
比如,邻家的孩子打碎了一个碗,你只会说“打碎了一个碗,没有关系”,若是自己的孩子打碎了一个碗,你就会很容易上火“为什么这么不小心?”、“别人家是孩子怎么不像你?”“真的是太不像话了!”等等内容。
同一件事发生的对象就会对我们产生如此大的情绪波动,这是为什么呢?对于前者你会觉着事不关己,何必在意,而对于后者,你会用自己的主观情绪去放大事件本身。
当然,若是对待自己的事情能像对待别人的事情一样的态度,或许孩子就不会背上自责的锅而沮丧不安,而你也不至于控制不住自己而暴怒了。
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朝向我们所认为的 “ 好 ” 的方向去发展。这也就说明了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即你的内在信念决定了对你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后,应该如何简单去应对呢?我们的情绪在当下是没办法做到心如止水的,也不可能说不生气就不生气了。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细分事件,即对事不对人。
要做到在事情发生时理性,其实很难,特别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和身边的事,但我们也应该知道,其实你的情绪扩大本身对事件的结果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只是在试着制造另个一个事件的发生时,你自然会理性许多。
当然,漂亮的哲学理论其实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理解和运用,而不是照本宣科,最后适得其反。
一件事情并不能决定整个结果,而应该分开来看,这样细分后,我们就进入到了每一个现象场去认真分析这个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也不必过于自责一件事的发生,而导致一连串的联想后果。
比如,孩子偷拿东西,就认为孩子是个十恶不赦的人,俗语说“小偷针大偷金”,首先,我们先不去否定这句话的好与坏,我们先来分析事件本身。
孩子现在几岁了?孩子为什么会偷拿别人的东西?孩子对“偷”和“拿”的理解是什么?孩子为什么要去偷拿别人的东西呢?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在孩子偷拿东西这件事情上,分析的本身应该从起因、经过入手,而不是抓着结果,就开始把自我信念里的是非对错观拿出来进行批判,至少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他们的价值观还尚未形成,你的话语或多或少带有暗示性。好的暗示是带有积极向上引导的,而坏的暗示只会摧毁掉一个孩子。
我们惧怕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那种感觉,我们可以试着从感觉出发,深入到我们的潜意识里去寻找惧怕感觉的根源。
当然,这其实是需要个人具有很强的自我凝聚力作为内应,才能更有效地帮我们去了解事件背后真实的内在本质。
理性对待并不是刻板的套用“道理”,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出发,从事件发生的本身着手进行思考和分析,在这里讨论理性,不是就否定掉了感性,任何东西都具有两面性,只有用客观的态度去看,才不至于走入死胡同,为难别人,也为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