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就喜欢读书,那时候家里的书少得可怜,小人书自然是最爱,还有就是什么报纸啊,甚至产品的说明书,只要是带字的我都要看上一遍,那时候母亲就常说我是个书虫。记得小学四年级的暑假,我和母亲走亲戚,亲戚家邻居哥哥有好多小说,我一口气借了十本,一个暑假全部看完,那时候有些看的不是很懂,甚至可以说是生嚼硬咽硬是把它啃完。现在想起,我还非常佩服那时的我自己。
那时候的小孩没有什么娱乐,小人书是我的挚爱,有时就想如果我有很多小人书,该有多好啊!在街上看到别的小孩在摆摊租书,阅读1本1分钱,很是羡慕,有时我可以一口气花上2角钱看小人书。喜欢小人书成了我的魔怔,有次生病要打针,你也知道,小孩子是最怕穿白大褂的医生了,那时我哭闹着死活不肯打针,后来还是爷爷说打完针给我买小人书,这下触到了我的痒点,瞬时乖乖的打针了,打针也好像不是那么庝了。我记得事后爷爷是没有食言,还真的给我买了上中下三册小人书,书名我还记得,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战争故事书《敌后武工队》,可惜后来给弄丢了,到深圳后我专门又买了一套。后来,我总会找些理由闹着我爷爷、奶奶给我买小人书,奶奶没有文化,有时给我买的不是我喜欢的战争小人书,但是我还是很是高兴,记得有一次竟然给我买了一本《巴黎圣母院》,唉,不过却让我自小就知道了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
在中学时候,同学间可以互相借书看了,但是那时大家都没有什么钱,也没有什么好的书看,有时为了看一本小说,同学们往往争得面红耳赤。那时候流行的小说,一个是琼瑶的浪漫爱情小说,这是少女们的最爱,还有就是金庸、梁羽生、古龙的武打小说,那自然是男生们的挚爱喽。不过我无论是琼瑶的爱情小说,还是金庸的武打小说,都是喜欢看的,比如琼瑶的《窗外》、《聚散两依依》、《烟雨蒙蒙》等,还有就是金庸的武打小说的小说穿插了历史情节,因此我特别喜欢金庸的武打小说,可以说,金庸的小说我是基本上都看过,梁羽生的小说除了看过《书剑恩仇录》外,其他没有看过,古龙的小说写得太玄,我是不太喜欢。当然三毛、席慕蓉的散文、诗也是看过不少,尤其是三毛和王洛宾的忘年交,三毛和荷西的爱情也是让我回忆无穷。
高中那时小说少,有时班里有一套小说是需要提前预定时间的,当时我们一位同学借来一套《天龙八部》,共有8册,我因为下手迟,只能从最后一册看起,提前预知了结局,你想是多么乏味啊。那时,我也自己订了一些《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课余后也是有充足的精神食粮,直到现在,我还是会经常购买这些书看。此时不仅想起了凤姐看书的故事,说实话凤姐爱看的《故事会》,我也是爱看的。
出来工作后,我还是保持喜欢看书的爱好,而且我读书爱好没有偏向哪一类书籍,除了看些消遣性的图书外,还购买了一些专业性强的业务类、管理类书籍。过去是因为经济原因,更多的是看些小说类消遣书籍,现在一方面经济上允许自己购买图书,另一方面也确实需要学习了解掌握相关的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因此,我每月还是会花上上百元钱购买各类感觉需要的图书。象我们专业的油脂类图书《贝雷油脂》,我连续购买了三、四、五版,其他如包装技术的吹塑、注塑、印刷等图书,以及食品风味、食用油等方面的技术书籍也是从不吝啬。去年,我初步估算了我的藏书约有12万元之多,整个书房一面墙放的都是书,还有一些书实在没地方放,只能用箱子先放起来,为此,我常常被老婆责怪。
当然,买书不能当成爱好,重要的是买书是为了自己更好的看书,然而,袁枚老先生曾有言“书非借不能读也”,貌似如此,按我老婆的说法,你买了那么多书,你是真正都看完了吗?每每如斯,我顿感汗颜!
宋朝宋真宗 《劝学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意指读书能给人带来荣华富贵。事实上读书的好处还是很多的,可以知晓历史、了解地理、洞悉天文、认识世界、读懂人性......。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曾说过“读书是进步之梯。”
还有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是的,读书可以辨义、修己、治人、察言、精义。
既然读书有那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读书呢?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因此,我们读书时不要贪多、贪快、贪杂,而是需要循序渐进,而且读书不能泛泛,需要熟读,熟能生巧,熟后方能精思。
最后,借读书日之际,我也谈下我的看法,我们除了要读好书、善读书外,还要善用书、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