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一段段波澜壮阔的传奇故事,至今仍回荡在人们的心中。三国演义中那些经典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缩影,更是人性的写照。
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北定中原,回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多次北伐曹魏,一心一意的帮助蜀汉光复汉室。
第一次北伐,发生在蜀汉建兴6年。
诸葛亮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占据陇右,给蜀汉北伐提供一个更多的可能。诸葛亮亲自守陈仓,魏延则是攻打陇西,而这个街亭谁来守就成了一大问题了,彼时的蜀汉许多故人凋敝,人才匮乏,实在是无人可以担当此任。
街亭是关陇要塞,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守住街亭的城镇就可以守住张郃了。这个战役如果成功,可以说北伐也就成功了。
诸葛亮环视下面的大将,陷入沉思。这时,马谡站了起来,主动请缨。马谡是诸葛亮一手带大的,他是荆州四大家族老马家五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马谡也是马良的弟弟,此人机智过人,是诸葛亮的参军,经常给诸葛亮的一些军事构划,深受诸葛亮的器重。
坚守街亭当记头功,本来应该是赵云,魏延这些老将出马。诸葛亮认为当道扎寨,死守街亭,这么简单的事情不如成全自己的学生,如果马谡能完成此次任务,提拔重用他就不是问题了。
赵云当场看出端倪,不好制止点破,故而欲言又止。
这次诸葛亮做了一件一生最为后悔莫及一个决定。
马谡素有谋略,只是缺乏实战经验。这次急于表现自己,还效仿关羽,张飞立下了军令状。马谡盲目自信,志在必得,且不知军令状岂能随便设立,做梦没想到正是这个举动要了他的命!
接下来,诸葛亮给了马谡二万五千兵马镇守街亭,诸葛亮仍不放心,素知将军王平做事谨慎,派为副将。并且反复叮嘱他们,只可当道扎营,死守街亭。
马谡立下军令状,人马到达街亭。马谡观其地势,反其道而行,舍弃城镇,把大部队搬到了南山上驻扎。副将王平力劝,马谡不以为意,早把诸葛亮的嘱咐忘在了脑后。王平苦劝他不听,马谡只把部队分成两队,大部分驻扎山上,小部分交给王平。
马谡想当然的以为,在山上居高临下,往下进攻势如破竹。他是南方人,哪里懂得北方干燥少雨。张郃挖断水脉,阻绝马谡的士兵下山取水,又堆积柴禾往山上拼命放火。马谡部队自然是溃不成军,不战自败。
其实,刘备颇有识人之智的,早在托孤之前,特意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难堪重任。诸葛亮嘴上应允,内心里却不以为然。
马谡把街亭给丢了,王平救援下,逃出生天,把自己绑起来,来到帐前请罪,他没有为自己找任何借口,甘愿领死来弥补自己的过失,以报答丞相培育之恩。
诸葛亮哭道:“今日之罪,你自以为饱读兵书战法,非要屯兵山上,王将军苦苦相劝,若能听进半句,岂能如此大败。”
马谡虽然才华出众,但缺乏实战经验,且性格骄傲自满。他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导致街亭失守,蜀汉大军陷入了被动局面。
马谡的失误不仅让蜀汉大军失去了战略要地,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使得北伐大计受到了严重挫折。
诸葛亮深知军纪严明的重要性,为了维护军纪,他不得不下令处斩马谡。诸葛亮与马谡关系深厚,对马谡寄予厚望。然而,当马谡犯下严重错误时,诸葛亮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不得不下令斩杀自己的爱徒。——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既是对马谡的惩罚,也是对自己用人不当的反思。——马谡当斩,不是因为他立的军令状,也不是因为他打了败仗,而是因为他身上的傲气。
行刑时,众将见诸葛亮痛哭流涕,劝说:“丞相,马谡罪当斩首,丞相不必过于悲伤。”
诸葛亮哭曰:“为非为马谡而哭,白帝城先帝托孤之时,曾叮嘱我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日果应此言,深恨自己不明,以致害了全军,害了幼常,愧对先帝。我当上表自贬降官三级,请免我丞相之职。”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维护军纪,不得不下令处斩自己的爱将马谡的一段历史。它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不能因为个人感情而违背原则。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在用人时要注重实际能力和经验,不能仅凭个人喜好或才华来选拔人才。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佳话,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它让我们明白,在维护纪律和原则面前,任何个人感情都应该让步。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用人时要注重实际能力和经验,以确保事业的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