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慧怡
前几天,朋友圈被在行的“分答”刷了屏——这是一种用才华换金钱的方式,被称为“知识零售平台”。提问者以文字形式提问,回答者作出1分钟以内的语音回答,并可按自己设定的额度收到钱;当答案被“偷听”了,提问者也有钱。
这种模式让我觉得十分有趣,甚至惊呼“共享经济”和知识换金钱的时代到了!于是,果断以“简书推荐作者”“心理咨询师”“电台主播”等身份注册了分答,并在朋友圈发布了自己的分答页面。三天下来,总共“赚”了36元,第一天收益最多。接下来,我停止了朋友圈上的宣传,于是发现,不再有人向我提问。
分答,只是“大V”的赚钱游戏?
对于“分答”,最初的狂欢来自于大众。
他们惊讶地发现,自己的知识也可以贩卖了,在朋友圈转一个自己分答的页面,可以吸引到他人各类的问题,例如“你第一次约会是在哪里?”“妈妈催婚,请支招!”“为什么林心如曾经说要不婚现在却恋爱了”等等。并且,还可以通过回答问题来赚钱!
他们惊讶地发现,自己可以向注册了分答的大V付费提问了,甚至会被大V“稳稳地接住”问题,回复一段清晰的60秒以内的语音。
他们还惊讶地发现,当大V或朋友回答后,别人“偷听”了,他们还会有一笔收入。问题越精彩,回答的人越多,“分成”也越多。
我想,“在行”推出“分答”,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分答”引流至“在行”的APP;二是以简单易行的模式来达成“在行”的MINI版,让人们通过关注“在行”公众号,进入分答菜单,即可以实现简单的知识交换,并给在行带来巨大的资金流;三是对抗几乎是同期推出的知乎LIVE。
通过几天时间的朋友圈的引爆,相信“圈”到的钱已经不在少数,而许多曾经对“在行“一无所知的人都知道了它,而使用“分答”作答的人们,也或多或少地“赚”了一些钱。
但是我们也观察到,真正能在“分答”上赚到钱的,还是各类的“大V”。
我实在佩服“分答”在短时间内即邀请到众多大V参与,他们回答的问题,短时间内即被几百上千的人“偷听”,收入非常可观,例如鹦鹉史航的。这就是“品牌效应”,大V们绝对不需要把分答转发到“朋友圈”,即可凭着热度和名气赚钱。
而一般的使用者,还只能把“分答”当作产品,每天在朋友圈叫卖。除非热度非凡,才会被推到被普通人注意到的位置。我感觉普通人的“分答”,有点像非著名作者的“公众订阅号”,其实只是生成了一个可以被转发到朋友圈和各类群的链接。如果你不持续“叫卖”,便无人会向你提问。几天下来,你也少了推广的热情。
换句话说,如果你不是大V,就比较难通过分答持续地赚到钱。
分答,会否“昙花一现”?
我个人感觉,分答的势头已经不如最初推出的时候猛了,无论是朋友圈还是群,转发分答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人们的兴趣没有最初时那么浓了。
分答的优势是,非常“轻”:通过微信即可转发、注册、提问、回答;可以在线上解决问题,解决了线下见面交流的不便;并且回答也只需要1分钟以内。然而,1分钟内的含金量却很高,因为回答者需要作出思考,甚至打“草稿”,才能在1分钟以内不失水准地回答别人的问题,并且把话说到点子上。
而分答的粉丝黏性,我认为是不足的。一来它不能做得像有“微信运动”那样,因为出身而与微信完美结合,除非它卖身给微信,成为“微信分答”;二来它没有专门的APP,在“在行”APP上也无法直接连入“分答”。这样,它的“粉丝”每次进入分答页面,都需要费点周折,即打开微信,点开在行微信号,点击分答才能进入,还经常提示“网络出错”;三是在使用分答的好友之间,除了分享在群内或朋友圈,没有别的方式形成互动,你不能通过这个方式和他们比较自己提问或回答数量的多少,缺乏社交方面的考虑。
最开始,人们的狂欢是因为“好奇”,“觉得好玩”,“图个新鲜”,当人们的新鲜感过后,如果还未形成用户黏性,就比较难以持续发展,很可能出现“昙花一现”的局面。但是如果“分答”能作出相应调整,持续更新,就不一定是“昙花一现”。
为知识付费,是否“为时尚早”?
“昙花一现”的背后,还有一个深层次原因,是我们还没有习惯为知识付费。
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的潮流是,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越来越肯定知识的价值。而中国,也正慢慢朝这条路发展,不过,人们还没有形成为知识付费的习惯。
正规来说,我们看视频需要付费,看电子书需要付费,上云课堂需要付费,用别人的文章或图片要付费,或提供相同的价值作为回报。但是,有多少人是想尽办法不付费的呢?
还有一些非强制性的付费,例如公众号上的“赞赏”、简书的“打赏”等等,试问又有多少人真正能为有价值的经验和知识打赏?更何况是语音问答。
除非,你是知名大V,并且已经有了一大串打赏者。
人们信服权威人士,不信普通人;
人们喜欢从众,而不喜欢做一些特立独行的事,例如为他人打赏。
人们喜欢自己的“打赏”出现在“光荣榜”(各种视频弹幕、赞赏头像)上,而不是寂寂无名。
在中国,很多人仍未能做到为每一个有价值的知识付费,除非我们的付费能让自己“脸上有光”。
要让讲求“明码实价”的中国人付费,并不是容易的事。正如多年前有人提议推行导游小费制,得到广泛反对。然而,为知识付费,将推动知识产出者更大的产量和质量,最终也将惠及付费者。
对于中国来说,虽然很多人仍然未形成为知识付费的习惯。但是为知识付费,不是“为时尚早”,而是正当时。
你同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