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也就是七夕节,有人说是“乞巧节”(穿针乞巧),也有人说是“拜老婆嬷节”,更多的人说是中国的情人节(传统的元宵佳节貌似更为贴切)。如今过七夕,中西合璧洋为中用,其过节意义在于年青人的谑意玩乐和尽情狂欢。
关于七夕的传说,在闽南地区还有其更为精彩的说法。说是当年玉皇大帝盛怒于七仙女与董永成婚,王母用簪子划银河为界,将这一对恩爱夫妻隔开,后来允许每隔七天可相会一次,并命喜鹊把此信息传达,没想到喜鹊竟然把七天相会误报为每年七月七日才得以一次相会。至今,家乡岛上还保留着“客鸟(喜鹊)报呣着(不对)枝”的谚语。
不过,虽然喜鹊报错喜,让消息误传了,但传出去的毕竟是玉帝金口玉言,无法更改,于是天帝责罚喜鹊每年“七夕”为牛郎织女搭造鹊桥,为他们相见铺桥造路。
记得年轻时学校放暑假,便去南门湾沙滩上参加搬山网,搬网等潮汐待鱼讯的空隙时间,经常聆听老辈渔民绘声绘色的“讲古”。七夕晚上下半夜,仰望天穹,海浪轻柔地拍打沙滩,静谧的星空,银河横划,在河畔两侧,各有一颗明亮的星星,那就是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星。一闪一烁,慢慢靠近,相映成辉。海岛上不知从何时起就有了《牛郎织女星》的民谣,年年传唱:
牛郎织女星 相会二三更
苦情诉未了 鼓拍又三更
每到七夕这一天,东山岛上的人们,家里有未成年的孩子,便有拜拜“床公婆”(老婆嬷)的习俗,祈愿孩童聪明伶俐、好养好饲(健康成长)。待孩子满十六周岁,当年七夕节这一天,家长们再郑重其事的准备各样式供品,如韭菜、石榴花果、红糖汤圆、“碗糕粿”、“小管鱼”、猪肠子、“竹篾桶箍”、红色丝线等等,这些供品每样都具有美好的寓意。将它们摆上“寐床”,进行“牵出花园”的祭祀仪式,视同为孩子们举办成人礼的意思。“家有子女初长成”,七夕这天,有家里长辈对孩子满满的寄托和期望,也有孩子憧憬着自己长大成人的期待,使这古老的传统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当然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终将渐行渐远。
在民间,对于某个人做事不规范,或者行为不成熟,人们往往付以“这人还没牵出花园吧”的调侃语言。说明孩子们一朝“牵出花园”仪式后,代表步入成人的行列,从今往后就是个有责任会担当的“大人”了。
七夕夜晚,当月半弯初勾上屋檐,记得孩童们聚集在一起,追逐戏要,共同吟唱岛上的童谣,“天顶一粒星,牛母生牛婴;牛婴牵去卖,卖做钱,钱氽米……
长大后浑浑噩噩,读宋朝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不求甚解。
如今过七夕节,人们也许忘却了天上牛郎织女的哀怨情愫,更多关注的是凡间世事的纷扰。据说七夕节当天都会飘撒些许的雨,据说那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七夕,散落多少难以忘却的往事。
今年的七夕,雨下得早了些。
2017/08/28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