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长来说,特别担心孩子出现这些情况:
说话声音很小,不敢与人对视;
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做点有困难的事,就想放弃;
害怕尝试新事物;
关键时刻,容易发挥失常;
做事情喜欢让父母代办,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这些都是孩子缺少自信力的表现。
自信力是孩子内心笃定的“我了解我自己,我知道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的一种生命力。
而自信力的对立面是“无力感”,经常表现为处世消极,性情压抑,胆小恐惧,以及怨天尤人。无力感的另一种表现,是“虚张声势的力量”,它是对力量的无效模仿,表现为恐吓、伤害他人的言语行为,专横跋扈的态度等。
孩子缺少自信力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表现之外,还有一些表现表面上看跟自信力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也是因为缺少自信力而产生的,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
第一种表现:因小事而过度焦虑
有的孩子经常会表现的“小题大做”。比如写作业时,不小心写错了一个字,划掉,重写,却因为担心影响了书写的美观,得不到老师的评优,就开始生气焦虑了。
这是一种容易因小事而过度焦虑的表现,多是因为孩子对自己要求严格,因一点儿小事就全盘否定自己,属于“消极完美主义”,这是缺乏自信力的一种表现。
当孩子反复出现因为一件小事而焦虑的情况,如何帮助孩子改变呢?
1、教孩子做心理暗示
“小事一桩“、“小菜一碟“、“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是事儿也就烦一会儿,一会儿就没事儿”。
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助于孩子冷静下来,不纠结,少焦虑。
2、 帮助孩子学会分析事情的轻重
比如孩子因为写错了字而焦虑时,跟他一起做事情轻重的分析:“每个人都会犯错,何况是写作业呢,老师也不会盯着你一个错别字就批评你,想太多了。错了改正过来就是进步”。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让孩子自己学着做分析。
3 、告诉孩子“先完成,再完美”
我们可以对自己要求严格,但是要遵循“先完成,再完美”的原则。对自己太苛刻,陷入纠结和焦虑中,坏情绪影响了任务完成,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自信心。“没什么大不了的”,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心理预期。
第二种表现:经常抱怨
孩子在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时,最初的抱怨或许是利用倾诉为自己减压,但是如果经常指责和抱怨别人的时候,在潜意识里其实是对自己的不满。
作为成年人,我们知道,抱怨本身不能帮助解决问题,反而是自己无能为力的表现。孩子经常抱怨行为实际上在不断削弱了孩子内心的自信力,不断增加他们的负面情绪。
比如孩子和同学或朋友相处共事时,抱怨别人“如果不是因为他,这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把失误和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有的孩子经常抱怨老师留的作业多,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孩子不好好反思为什么自己写得慢,带着不满的情绪,他写作业的速度会越来越慢,而当看到别人完成的又快又好时,他会越来越觉得自己不行了。
如何帮助孩子放下抱怨呢?
1、教孩子做心理暗示
“凡事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结果是由多个原因造成的,不是一个人的错”。
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孩子用宽容的心态看待问题,正确的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2、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让孩子想一想,如果换做自己,经常被指责和埋怨,是什么感受?是不是很不快乐,或者很生气?所以经常指责和抱怨别人,不管我们有没有道理,感觉都不太好。
3、告诉孩子“千万不要抱怨”
一个经常抱怨的人,是无能的表现。所以,任何时候,千万不要抱怨!要想做成事,有所成就,只有适应环境,反省自己,才会越来越好。
第三种表现:不愿意做决定
有的孩子有选择困难症,经常犹豫不决,最后不愿意做决定。比如看到别人弹奏乐器的样子好帅,自己也想学,可是真的给他机会让他去学时,他就犹犹豫豫,磨磨蹭蹭的。
还有的孩子,看起来特别温顺,习惯听从别人的意见,喜欢说“好吧”、“随便吧”。
孩子不愿意做决定,可能是因为害怕做了错误的决定,或是害怕承担决定失误之后的结果,说到底还是缺乏自信力。
培养孩子自己做决定的习惯,就是帮助孩子慢慢增强自信的过程。
1、教孩子做心理暗示
“没有最好的决定,只有最合理的决定”、“自己长大了,有选择和决定的权利”、“要靠自己”。
2、让孩子自己来
从家庭小事开始,让孩子自己来决定,家长只做必要的指导,其他的放心交给孩子。孩子敢于做决定了,也就慢慢学会为自己负责了。
3、告诉孩子“谁也不能代替自己”
就算爸爸妈妈有经验,也不能替孩子做决定。未来的路要靠自己走,谁也不能代替自己。
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写道:“自信须从幼年培养。不然,成年后再作补救,往往事倍功半。”
为了孩子以后的路走得更顺畅,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力,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家长付出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却是十分必要的事情,而且越早培养,往往可以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