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塔利亚
来源/心理严选
01
2月的某一天晚上临睡前,我突然感到一阵恐慌感,随即出现心悸,心慌,呼吸困难的症状,立即被送进了医院。
经过一系列检查之后,排除了身体上的原因,最终确诊是心理疾病。
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的疾病名词——惊恐发作。
医生说,是焦虑症的一种。
回家后,我在百度上搜索了关于无数个关于焦虑症的信息,
虽然无法得知我得焦虑症的真正原因。
但大概知道,和患者对未知事物的过度担心、过度忧虑有关系。
焦虑症一般分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我属于两者的结合体。
资料显示焦虑症通常会有这样的反应:
比如说,在拥挤不堪的地铁里,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时,甚至看到那些突发的事故伤亡报道,都会发生心悸,心慌,呼吸急促,甚至有濒死感,感觉下一秒就会不行了。
确实是这样的。
平日里我容易心悸和呼吸困难。
也是亲身经历后去查资料才知道,
原来最近几年患此病的人数成倍增加,成为心理性疾病最常见的一种。
02
我把自己这次进医院的经历告诉了身边的朋友,没想到引起了强烈共鸣。
一位很“女强人”的朋友说她几年前也得过焦虑症,对工作比较焦虑;
还有一位同事说,自己的母亲也曾得过,症状是不敢独自出门;
更令我没想到的是,甚至给我咨询的心理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士,也和我有同样惊恐发作的症状。
有专业研究表明——
得焦虑症的群体,大多都是生活在大都市里,每天面临巨大压力,且本身又对自己要求很高的那类人。
确实,
现代都市人承受的压力是覆盖到各个年龄层面,并渗透到我们日常的吃、穿、住、行,各个方面。
每天早上醒来,就会担心空气质量是否良好,有没有雾霾;
开着车,担心堵车,坐地铁,担心挤不上去;
进入职场,各种竞争压力,人际关系,上司心情;
生了二胎,担心自己三年内工作职位晋升不保,家庭经济负担太重;
不生二胎,又怕自己那个独苗有个啥意外;
……
前段时间,一篇《80后,死都死不了的年纪》的文章很多,因为真的写出了很多80后的心声。
不得不说,80后真是苦逼的一代,
出生时遇到生育高峰,竞争最激烈。毕业后没有工作分配,结婚了又赶上了房价大涨。
自己是独生子女,结婚后,反而被政府鼓励生二胎,不得不成为上有四个老人下有两个孩子。
成为家庭的中流砥柱,只能万事靠自己扛的,死都不能死。
其实不止80后,90后们已自嘲步入中年,担心在30岁的门槛里还单者,成为剩女;
70后也遇上职场中,80及90后们的赶超,再加上二胎养育的压力;
甚至50-60岁那些帮子女带第三代的奶奶外婆们也陷入了焦虑,怕自己一不小心带不好孙辈,反而遭到子女的责怪。
我们这都是怎么了?
似乎这个社会,都陷入一种全民焦虑的状态。
03
既然焦虑症本身是一种心理疾病,那问题就出在精神层次上。
前段时间,我和两个朋友结伴旅行。
在出外游玩的那几天,我身上的焦虑症状没有再出现,朋友还觉得我的焦虑症是不是已经好了。
我自己也发觉了这个现象,
原来,短暂的远离工作,远离压力,远离责任。
当我的身份不再是公司的部门领导,也不是一个母亲/妻子/女儿/儿媳的身份,只是一个单纯的旅人,心情会是如此轻松,在得到难得的自由之后,焦虑症也缓解了很多。
记得白岩松的文章《中国人需停下来等一等灵魂》,里面有一句话写得很好——
人类面临三大问题:
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和物,及人和人之间的问题已趋于逐渐解决化,而现在这个时代到了急需解决最后一个,也是最难的一个问题——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而都市人的痛苦与焦虑,归根结底都来源于此。
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说白了,就是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自己行走的脚步了。
为什么跟不上?
因为灵魂从来没有真正自由过,更没有真正属于过你。
之前有一个很火的话题:为什么很多男人回家后喜欢呆在车里?
引起共鸣最多的是这个回答:
很多时候我也不想下车,因为那是一个分界点。推开车门你就是柴米油盐、是父亲、是儿子、是老公,唯独不是你自己;在车上,一个人在车上想静静,抽根烟,这个躯体属于自己。
我想,更深层次的原因是,
是因为大多数人感受到,唯有独处待在车上的这个时刻,你的灵魂才是真正属于你。而其他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都是在为这个社会需要我们承担的身份感和责任感而活着。这些身份和责任把我们的灵魂都快要压垮了,挤扁了,揉碎了……
这才是都市人焦虑的症结所在。
04
我们是不是该做点什么?
来拯救我们失去自由的灵魂,缓解我们内心的焦虑。
也许可以试试这样做——
一、从现在起,学会与自己独处
我们从一出生到成年到结婚生子就被赋予了很多身份,是子女,是伴侣,是员工,是领导,是家长,唯独忘了你是你自己,一个独立的人。
我们是不是该暂时先停一下忙碌的脚步,自己给自己的心灵放一个假,问问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1)学会独处
我们可以尝试自己做饭,少吃外卖,享受美食的同时有一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2)尝试深度阅读
既能提升自己,也能帮助你平静地思考,而思考能使你更自在的独处;
3)保持运动的习惯
大汗淋漓全身酸爽的同时,使你身体健康,充满活力,一个不好的身体会降低你独处的信心;
4)来一次说走就走的独自旅行
一个人旅行,少了很多群体活动的牵绊。可以专注欣赏美景,修养身心,与大自然对话,在旅途中感悟人生。
二、从现在起,每天让自己快乐一点
1)拾起你的兴趣爱好
还记得你从小就喜欢的那些兴趣爱好吗,那些喜欢唱歌,跳舞,画画,写作,书法,摄影,登山,打球,烹饪及各种乐器的都市人们,现在这些爱好还在吗,原来的水平还有吗?
不要为任何功利的目的,每天花半小时到一小时,重新拾起你的那些兴趣爱好,坚持一段时间你会发现每天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心情会愉悦很多。
2)要勇于说不
中国文化的人情面子会让很多人不敢说不,怕得罪人,最后承担了很多不该承担的责任和压力。
职场上,首先要保证自己的份内工作要按时按质完成再考虑承担其他额外工作,遇到不合理的工作任务且会影响你本职工作的进度,请果断拒绝;
生活中,自己没有能力帮忙的事情,请提前说明困难,而不要承诺了却做不到;
对不值得你付出的人,请拒绝付出,和让自己活得快乐这件事比起来,人情真的不算什么。
3)不做无谓的比较
很多都市人的压力来自于和周围身边人的无谓比较,谁买了房子,换了车子,谁的孩子考上了重点中学,谁的老公挣得多,谁家又生了二胎了等等,这种比较让自己的心态失衡,从而迁怒于家人孩子,让和睦的家庭关系蒙上阴影。
要知道,每个人的起点和背景都是不同的,无谓的比较毫无意义,正确的是,要让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活得更好,要比就和自己的成长来比。
三、从现在起,给身边周围的人多一点爱
美国1938年,时任哈佛大学卫生系主任阿列·博克(Arlie Bock )教授对724名男性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追踪调研,最后得出结论——
要想获得幸福的人生,既不是财富也不是社会地位,而是良好的社会关系,而良好的社会关系取决于你与周围人的良好互动。
1) 请多一点爱给你的家人和孩子
和父母拉拉家常,和孩子谈谈学校里有趣的事情,和爱人难得进行一次烛光晚餐,过个二人世界吧。节假日,带着全家人外出郊游,拥抱一下大自然,良好的家庭关系,会让幸福感会提升很多。
2) 请多一点爱给你的朋友与邻居
朋友和邻居都是除家人以外,与你接触最多的群体。
请多花一些时间放在值得我们一辈子深交的,那些交心的,互相信赖,互相帮助的一辈子的朋友上。平时多联系,问问近况,倾诉心声,给予帮助。
而对于邻居,不要封闭在自己的房间里,走出去主动结实彼此认识,平时多走动走动,共同参加社区的活动,说不定邻居也会成为你很好的朋友。
3) 请多一点爱给那些需要你帮助的陌生人
研究称,帮助一名陌生人所获得的幸福感会更大。
如果有时间,可以多参加一公益活动。
还可以带上你的孩子一起去参加,更能起到从小教育孩子有爱心,言传身教的作用,还能亲子互动。
都市人的焦虑其实来自于内心的一种不平静,
因为我们总是陷入世俗的评判中不能自拔,因为我们总是不敢做回自己,更因为我们总是不敢停下为生活奔波的脚步去等等我们身后的灵魂,
但我们要明白,一切的幸福感来源于自己内心的安宁,只要我们跨出第一步,其实幸福就真的离我们不远了。
END
可人霞语:文中更多给了建议,你如果真的过度焦虑,这些看似简单的建议可能你头脑知道而又很难做到的,此时不妨寻求外力的帮助,比如寻找靠谱的咨询师做心理咨询,或者上一些靠谱的心理成长课程!
左广霞: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萨提亚模式咨询师,林文采亲子导师。擅长领域:婚姻、家庭困扰;青少年厌学、网瘾等偏差行为矫正;各类情绪困扰等。
我愿用柔软的心做一个温暖的陪伴者,点亮微光,照亮生命!课程咨询及心理咨询预约:13363980938,或加微信:zgx_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