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要搞清楚意义
有一个回答说,为什么要去探究意义呢,好玩不就行了。
事实上,根据“黄金思维圈”的理念,探究意义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不知道一个任务的意义,就去执行,可能会南辕北辙。
如果你只是突然有几分钟的空闲时间,偷空消遣一下,你可能会优先打开《半小时漫画》,而不是什么大部头的原理书籍。
如果你想要探究阅读的本质和方法,你可能会打开《如何阅读一本书》,而不是打开《十万个为什么》。
当我们没有搞清楚我们的目的,单单就“读书”这个概念对应行为来说,范围太广了。毕竟书籍的分类也是非常广泛的。
另外每个行为都是有其目的的,可能这个目的你并没有意识到,在潜意识层面。但是并不能因为你没有意识到,你就认为这个行为没有目的。
另外,很多回答里面的,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我认为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情,毕竟时间精力投入是有成本的。如果不考虑投入产出比,只是单纯追求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没有目的的发散阅读,我认为是很肤浅而不负责任的。
追求一年读了多少本书,这种唯数量论的读书方式,大概率会导致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读了很多书,却没有什么变化?”
2)读书有什么意义
知乎很多的高赞答案,大致给出有几种类型的意义:
1 读书是因为乐趣,是因为好玩。
2 可以经历多样的人生。
3 如果不读书,价值观就会由亲戚朋友决定的。
4 多读书,更加谦虚知礼节,内化成性格。
以上回答都有一点道理,不过都略显片面不成系统,可能是各位答主各自读书的目的,有些是阅读后附带产生的影响,并非最初阅读的目的,每个人都可以是因为各种各样的目的而去读书,提问者显然不是问大家各自的阅读意义。
结构化的回答,我们可以参考《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把阅读的目标分为3个,分别是:
1 娱乐
娱乐很重要,但读书肯定很难成为娱乐的第一选项的,否则抖音、游戏就生存不下去了。 但是娱乐也很重要,如果阅读完全没有乐趣,也是很难持续的。
2 获取资讯
获取资讯,我们现在不考虑,因为如果仅仅是为了事实等信息,现在的搜索引擎非常方便。
3 求得或者增进理解(提升认知、获取经验)
3)为什么要通过书籍提升认知、获取经验
《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把学习分成两种。
一种是没有老师、没有书本,全部自己摸索学习。比如婴儿学习走路,小孩子模仿说话,鲁滨逊在孤岛探索制造各种仪器。这种叫自我发现型学习。
另一种是旁边有老师指导。告诉你哪儿错了,哪儿对了,应该怎么做。我们学生时代学习数理化,游泳课学习游泳等。这种叫指导型学习。
还有一种特殊场景,就是老师不在身边,但是老师留下了文字书籍。我们同样可以从书里面获取经验,不用自己从空白完全自己摸索。这就是书籍阅读。
所以,我们阅读,本质上是为了探索学习。
那么,为什么不用第一种方式,全部自己去探索、自己研究、自己学习呢。因为获取经验是需要成本的。 一套24史,是两千多年的历史,你如何自己去探索实践呢?更不用说,物理学生物学,不阅读书籍,自己从0研究起来?
我们都是站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生存的,不可能不依赖前人的知识和经验。只不过是通过什么方式学习这些知识和经验而已。
4)为什么不用其他方式
有人好奇,为什么不用其他方式,比如搜索引擎,比如问老师。
搜索引擎有一个问题,资料散乱在各个地方,质量参差不齐,很难有一个前因后果系统化的阐述。我们最后得到的可能是各种零碎化的知识。
而书籍,是经过审视梳理的,一般意义上都不会太差,再加上我们仔细筛选,可以保证一个相对可靠的知识体系。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主题阅读,互相印证。
至于直接问老师专家,老师是要收费的,时间是很宝贵的。不可能为我们进行知识普及化工作。
一般都是自己先通过搜索引擎扫盲,通过相关书籍获取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概念方法论。然后,在一些自己无法通过个人途径解决的问题,才去请教专家。
5)看历史小说,还是看实用类书籍?
文字资料大致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直接把人物的经历过程记录下来。我们从别人的经历中学习,自己总结经验。比如历史,比如小说。通过阅读历史和小说,可以增加我们的生活经验。
还有一种,“老师”直接把经验提炼出来,告诉你遇到什么问题,应该怎么办,一二三如何操作。这就是实用型的书,比如《好好沟通》、《非暴力沟通》等。
我们可以这么类比,我们从实用类书籍获取概念知识和方法论,从历史小说中获取生活实践。 我们通过生活实践去检验知识和方法论是否有效。
比如看了一本如何说话的实用书籍,然后看小说,看小说里面的人都怎么说话的,是否遵循了理论里的逻辑,还是违背了,分析为什么。
也可以在学习实用书籍的时候,去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检验理论是否匹配生活经验,是否互相冲突。
相关文章:
怎样做读书笔记
为什么我们容易被洗脑
大家好,我是阵雨同学。
聚焦个人成长领域的关键知识,持续输出探索和发现。
请关注我,一起加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