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曾看过一篇文章《让孩子从容不迫地长大》,文章的大体内容如下:
作者和她的同事曹老师同岁,但因作者上学比曹老师晚了一年,工作后晋级、分房子都没有轮上。吃了晚上学的亏,作者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在让孩子早上学。
作者的儿子和曹老师的儿子同岁,作者在孩子五岁时便让孩子上了一年级,孩子从小学到高中虽然一直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但成绩很好。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她的儿子正读高三,据儿子的老师说孩子考重点大学没什么问题。但作者自己知道,儿子上学早,很多时候学得比别人吃力。
而曹老师的做法与作者有着极大的不同。曹老师在他儿子六岁该上小学时,没让孩子上学而是把孩子送到了乡下奶奶家,让孩子在那儿玩了一年,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由于曹老师的儿子在学校里年龄比别的孩子大,学习起来很轻松,曹老师基本上没过问过孩子的学习。
作者的儿子升入高三时,曹老师的儿子刚初中毕业考高中,曹老师的儿子考的也是作者的儿子所在的高中,曹老师儿子的成绩居然是全市第一。曹老师一下出了名,别人都问他是怎样培养孩子的,曹老师不紧不忙地说,让孩子早睡觉,晚起床。别人一听觉得曹老师故弄玄虚,后来曹老师解释说,曹老师上学比同龄孩子早,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是班里年龄最小成绩最好的,但他没有太大的成就感。因为他觉得自己除了学习比其他同学好之外,就没有别的长处,相反他一直很羡慕那些在运动会上拿名次的同学,羡慕那些身材高大能帮大家干活的同学,所以他觉得早上学让他在那些比他大的同学面前自信心不足。
有了自己上学时的这些感受,曹老师才决定不让儿子早上学。曹老师的儿子进入高中后,各方面表现很出色,运动会上大显身手,校报上经常发表文章。曹老师的儿子喜欢看课外书,曹老师大力支持,只要不是低级的书,什么都可以看。
有一次,作者的儿子拿回一张校报,上面登了曹老师的儿子写的一篇文章,写的是他六岁时在奶奶家捉鱼逮虾的事。
这时作者反思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从儿子上学以来,尽管孩子的成绩不错,但自己为孩子的学习付出了很多,可以说孩子的进步一直是作者在后面推着。儿子喜欢看课外书,可作者总对孩子说以后上大学有的是看课外书的时间,甚至有一次,作者去儿子的房间,儿子正偷看小说,看她进来赶忙把书藏到了枕头下。
作者看了曹老师的儿子写的文章感慨道:也许课外书可以等到上大学的时候再看,但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像捉鱼摸虾的事只有童年的时候能去做。作者说如果时光可以重来的话,她一定不会让孩子五岁的时候上学,一定会让孩子与同龄的孩子一起上学,让孩子从容不迫地长大。
女儿三岁时,我看到的这篇文章,当时我的第一想法是一定不让孩子过早入学,要让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后来看到周围有些同事或朋友的孩子不到入学年龄就入学,突然想到曹老师和作者虽然教育孩子时做法不同,但出发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让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让孩子从容不迫地长大,这也是作者经过十多年的教育孩子的经历总结出来的,对那些年轻的父母来说,谁敢像曹老师那样在孩子该入学的年龄让他放任地玩一年呢。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说,他对自己当初把儿子从学校领回家,不让儿子接受学校教育,心里一点底也没有,他不知道儿子将来会怎样,如果儿子将来真的一事无成会不会怨恨他,于是他就拼命写作,为儿子的将来买保险。如果儿子在四十岁的时候还是一事无成,那他所写的那些书的版税够儿子后半生的生活。教育孩子往往是经过之后才知道该样去做。
近年来,关于孩子参加特长班学习的说法有很多,有赞成的,有反对的,更多的家长是看到别的孩子学也让自己的孩子学。我经常想起这篇文章,想到究竟怎样做才算让孩子从容不迫地长大。
前几天听同事说起她看过的一篇文章,有一位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别人的孩子都忙着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唯有这位家长不让孩子参加,让孩子尽情地玩。后来孩子上了初中,看到别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有他没有,在同学面前很自卑,回家问他的妈妈别的孩子都有特长,为什么他没有。妈妈无言以对,她曾经认为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比什么都重要,没想到最后的结果会是这样。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对孩子而言,他们的智慧是什么,我觉得如果能有好的成绩更好,如果没有好的成绩也要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长,这样他在同学面前才能有自信,才能有自尊,才能有挺起胸做人的幸福感。
为人父母者需要做的就是帮孩子找到能树立自信的源泉,然后陪着孩子慢慢成长,从容不迫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