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的山沟沟里,一到冬月,万物萧条,枯草满山,整个世界都是土黄色。偶有几只麻雀停留在光秃秃的树杈上,叽叽喳喳的叫着,像是讨论着小山村的贫瘠。通往镇上土路,蜿蜒的像条蚯蚓盘在半山腰,路上一对爷孙俩前后而行。穿着同样灰蓝色家做的棉袄,身上裹得严严实实,给这土黄色的世界点缀了不一样的色彩。
“明天冬至了,去镇上秤点羊肉,咱们一家人包顿羊肉馅饺子吃,也给我的小孙子解解馋。冬至吃了羊肉饺子,就不冻耳朵喽。”爷爷沟壑纵横的脸上满是沧桑,但是依然腿脚硬朗,声音洪亮。看着小孙子像个小麻雀一样一蹦一跳的往前走,打趣的说。而小孙子则不理爷爷那一套,嘴里催促着爷爷快点走。其实爷爷已经猜中了小孙子的心思,早就被镇上老刘的冰糖葫芦馋的一地口水了。爷孙俩有说有笑,十来里的山路也不觉得远了。
每年的冬至,爷爷都会带着我去镇上逛一逛。平时再舍不得吃,到那天他总是会给全家人称点羊肉回家包饺子,说这是习俗,更是传统,自打爷爷记事儿起就这样,不能忘了传统。儿时的我只是似懂非懂的听着。而在那天我最盼望的是他用干的像老树皮一样的手指,从油乎乎的手绢里捏出两角钢镚,递给卖糖葫芦的老刘,再围着插满糖葫芦的糖葫芦架看好一阵儿,找一个糖最多的,山楂最大的糖葫芦,捏给我吃。只有那时爷爷满是褶皱的脸才快乐的舒展开来,浑黄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而我就用满眼期待的目光注视着爷爷的一举一动,等着爷爷递给我盼望已久的冰糖葫芦。
岁岁年年物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物是人非,无需伤怀。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已而立之年。现在我才明白爷爷的那句“吃了饺子就不冻耳朵”不是空口一句话。原来是有一段故事在里面;传说医圣张仲景在长沙任太守,在他辞官回北方老家的路上,看到沿路百姓面黄肌瘦,衣不遮体。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慈悲心肠的医圣张仲景便让弟子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分给大家,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很快冻伤就好了。其后来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做出了现在的饺子,便在在冬至这天一家人吃饺子。
民间老百姓过冬至,吃饺子,我想一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施药于穷苦百姓,救治民间疾苦的慈悲心肠和无量功德,更多人盼望的应是家人都有一个健康的好身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