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26日星期六晴
好的教育共同分享:《给孩子时间,让她磨蹭》
分享对孩子磨蹭的另一种角度
朋友孩子现在马上4岁半。磨蹭这个问题,从我们家长的角度来说,确实是非常常见的。比如:吃饭,磨磨蹭蹭很久都吃不完,一会又离开座位,说要拿什么东西,一会又跑到旁边随便一本书翻看起来,好不容易召唤回来吃了两口,很快又会有其他理由离开。来回几次之后,她会告诉你,吃不下了,不想吃了;再有,洗脸刷牙收拾睡觉,磨磨蹭蹭很久的弄不完,一会发现她在“洗水池”,一会发现她搓洗脚毛巾,已经弄得全身是水。总之,孩子并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到我们希望她投入的活动中。
于是,我们觉得——孩子真磨蹭这个过程中,我们通常会采取的方法:
“计时”算一个。比如吃饭,不论吃多少,到时间就收。
“威逼利诱”——指定的时间做好了,就能看一会动画片,或者是爸爸讲个故事,否则就没有喽。
再有就是“比赛”——引入“竞争”让任务的完成更加有目的性、趣味性——同时给到孩子和自己相同或者不同的任务,看谁先完成,先完成的有奖励。
还有就是,加大父母协作帮助的力度——面对一些确实紧急的事情,已经明显感觉到依靠孩子自己的力量完全不可能在限定时间完成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更大力度的协助她,甚至直接替她完成,而这基本就取决于我们对于孩子磨蹭所导致的后果的接受程度。比如赶飞机、赶演出,这种时间约束非常严格的情况。
以上这些方法都是在引导孩子,尽量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限定的任务。从效果上来说,时好时坏;从执行的情况来讲,我们也没有每次都去执行。
因为面对孩子的磨蹭,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处理方式——让她“磨蹭”。
孩子的“磨蹭”,往往是我们家长认为她在磨蹭,而实际上,分析起来,大概就是三种情况:
情况一:她只是在那一刻有她更想做的事情,但父母的要求她又不得不面对,她知道如果完全不听,后果是怎么样的!于是她内心很纠结,很冲突,带着纠结和冲突当然很难全心的投入。
情况二:或者在那一刻她确实没有什么具体在做的事情,但在那一刻我们希望她去做的事情,对她来说也并没有什么吸引力。
情况三:那就是我们希望她去做的这件事情对她来说,挑战过大,已经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其实最终都可以归结到最后一种情况——挑战过大,超出能力。因为不论是带着纠结的内心冲突去投入一件事,还是全心投入去做一件自己没有什么兴趣的事,这对于成年人来说都并不容易,何况是孩子。
而成年人之所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着纠结的内心去完成一项任务,或者是全心投入高效的完成一件我们毫无兴趣的工作。因为,我们更关注结果,我们清楚那个结果带给我们的利害关系,我们愿意为了结果去付出。而孩子不同,孩子活在当下,更关注过程,过程带给她的体验将直接影响她的投入程度。
于是,不论是上面的哪一种情况,我们最后都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起一种能力——关注结果的能力。而这样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有其客观规律和必然经历的过程。
所以,有时候,我会选择“让她磨蹭”,内心的冲突也是一种重要的心里体验,她需要体会,她甚至需要体验内心冲突过后,接受那个糟糕的后果。相信在若干次体会之后,她会慢慢的形成自己的总结——不想要那个糟糕的结果再次发生;她同样需要体会为自己不敢兴趣的事情去投入时间和精力,然而这个过程中,或许她正尝试着通过“磨蹭”在那些本来并无趣味的事情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
很多能力,都不是孩子天生就具备的。新生儿是最接近动物本能状态的,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开心就笑、不爽就吼。我们的祖先经过上百万年的时间才走出野蛮的原始状态,再用了几千年的时间,才进入如此快节奏的现代文明。而我们的孩子只有几年的时间就必须要完成这个过程。
关注结果的也好,对结果负责也罢,这里我们引申出一项更为严酷的能力,叫做——克制。
我想做的事现在不能做——需要克制
我不想做的事,我必须做——需要克制
这事情真的好难,做起来好辛苦,但我不得不做——也需要克制
孩子往往关注过程,兴趣为导向,怎么开心怎么来;而现在,我们需要她关注结果,对结果负责,很多欲望都需要克制。我们作为家长,必须要引导孩子最终适应这个时代的节奏,适应社会的规则。所以,孩子一定需要形成克制的能力。但这样的能力,真不是一天就形成的,形成的过程也绝不轻松。而我们必须要清楚的是——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也需要犯错的机会。更何况,童年多么可贵,真不想让她走的太匆忙。
当我看到孩子洗漱时,“磨蹭”地在那里洗水池、“磨蹭”地在那里搓毛巾,弄得满地是水,满身是水……当我看到她那投入、专注的眼神,全然不知道我看着她,其实我很欣慰。于是,在她发现我之前,我选择悄悄的离开,给她时间——让她磨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