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看新闻,一则《陕西宁陕官方通报“2名女性驴友在秦岭失联”:1名身体虚弱,1名已无生命体征 》的新闻引发了笔者的注意。
驴友?俩女的?天,这玩笑的有点点大,有些些玄,这不果然出事。笔者下意识揉揉眼。
先斗胆来个勘误。有人说,驴友泛指爱好旅游,经常一起结伴出游的人,盖“驴友”一词就是由“驴子”,“旅游”等词语演变而成。笔者在此不揣浅陋纠正一下上述之错:“驴友”的准确指向是,首先其只是一个是网络用语——与人面对面直接使用的话很是别扭——也的确是旅游、旅行、旅居的“旅”演化而来,一般指爱好旅游者,经常一起结伴出游的人士,也有以“野外运动”,“自主自助旅行”称谓的。盖驴子能驮能背,随性听话,吃苦耐劳,相对好伺候,不像骡马那样性情暴烈。所以“驴友”也叫”背包客“,就是那种背着背包,带着帐篷、睡袋,穿越、野营、徒步、骑行的户外爱好者。
晓得了吧,俩驴友,全是女的,太不顾自身安全了。
此话题放下,说其它。适才说,“驴友”一词一般只在网络里使用或自用,而在现实里,与人面对面时最好避免,因为太过随便,驴子本身乃活物里最下贱最窝囊的命。
为嘛?说来也好理解,那就是语词语言这东西最好呢遵守已有使用习惯;倘然面对同一个词语,你这样理解他那样理解,那就麻烦了。别说意思指向不一样,但读音有些差池都给那我带来许多麻烦呢,像安徽涡阳之“涡”,安徽六安之“六”,四川犍为之“犍”,山西隰县之“隰”,江西铅山之“铅”之类的别样发音汉字里少说也有上百个。你敢说你才没有发生过误读和错读吗?没有因此引起过麻烦?
而汉语里带“驴”的那些口头语,成语和谚语,几乎都不那么整儿八经,甚至包含着贬义,祖祖辈辈的庄稼人就这么认知的——这也就是“驴友”在口头对话里很少出现的缘故。“蹇”字在典籍中经常用来指代驴,这是由于跛脚的人常骑驴,由此“蹇”字逐渐被用来专指驴,此细节明显出透露人们对驴子和骑驴人蔑视;三国刘备的外号就是“大驴耳贼”;唐朝有个“驱驴宰相”(赶驴的)人,本名王及善,品德和才能都很平庸,因而得了那么个外号,也不知道当初是怎么混上去的。苏轼有一位和尚朋友,一天他去寺院里去拜访那位朋友,并且大叫他是秃驴,被一位正在打扫厅堂的和尚仅仅用了四个字就把苏轼喷得抬不起头来。连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谏臣魏征外号“犟驴”。为嘛?脾气倔始终不改初衷呀······
结论:这些带“驴”的外号并非“浪得虚名”。
下面再随手拈来些相关词语(谚语):
驴头不对马嘴
骑驴倒堕
驴心狗肺
驴年马月
驴鸣狗吠
黔驴之技
黔驴技孤
卸磨杀驴
骑驴觅驴
黔驴之计
黔驴技穷
驴前马后
驴唇不对马嘴
驴鸣犬吠
好心做了驴肝肺
一张驴脸(脸型过长)
博士买驴
驴唇马嘴
借坡下驴
吃了驴肉犯老病
驴子打滚儿
驴生笄角
驴生戟角瓮生根
驴蹄子
驴心狗肺
驴脾气
驴性子
驴头不对马嘴
驴不吃马不嗅
倒驴不倒架
骑驴找马
骑驴客
山驴王
东驴西磨,麦城自破(磨蹭)
笼驴把马
骑驴酒
骑驴索句
黔驴之伎
骑驴吟灞上
骑驴倒堕
黔驴技孤
秃驴
叫驴
草驴
骑驴觅驴
蹇驴
骑驴找驴
顺毛摸驴
借坡下驴
骡驴
卸磨杀驴
黔驴计穷
杀驴取肝
骑驴看唱本儿走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