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大人们说,身体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今日看了钱钟书先生写的论快乐,让我对这个观点有了一些新的看法。首先钱钟书认为快乐是精神上的,而不是肉体上的。比如一大桌菜,吃,会给人带来快感,但是如果是一场离别之宴席,便会觉得难以下咽了。之后他就“病”做了讨论。列举了一些其他国家的著名人士对病的态度。有的甚至把病当作一种生命的特殊体验,所以有的人即使身体不健康,也是非常乐观。因为快乐既是精神上的,那么便是不应与肉体有比精神上更大的关联。将忍受变成享受,那便是精神对物质最大的胜利了。我十分赞同这句话。
如今年纪大了,身体偶尔反常,自怨自艾根本不必。与病和平共处,追求精神上的快乐,才是年纪越来越大的究极选择呀!
人生在世,有太多东西需要一点点去悟,领悟了,才能解脱自己,若一不小心钻了牛角尖,那就真的非常痛苦了。幸而早有有思想的人在前引路,稍微点拨,便豁然开朗了。
与人交谈,我常觉得自己格局太小,了解的东西太少,眼界太窄,恨不得能立刻攀上巨人的肩膀,让眼光放射到无穷远外。读文章时更是如此。
读到余秋雨写的阳关雪。看到他写在去阳关的路上,在沙漠的雪地里行走,没有任何参照物。在此间行走,侏儒变成了巨人,巨人变成了侏儒。觉得这种感觉非常奇妙,顿时想起了天地一蓑翁的空寂感,但是大漠又平添了一些苍茫。路上遇到的都是古代将士的坟墓。到了阳关,那萧瑟苍茫只有更甚。王维却在此处淡然写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前读此诗,我的心里没有任何波澜,而看到余秋雨笔下凛冽萧瑟的阳关景色,友人一别,或许是生死离别。王维却还能如此淡雅,可谓温厚至极了。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的很远,他们的人生铺展的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
所谓旷达,以前只存在于我的语文试卷上。直到昨天,迟钝的我才微微领略,于是心里又亮堂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