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处南方,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走尽天边,不如浦江两边”,或许是处于对故乡的怀念。当然处于江南的上海,有着得天独厚的天气,也是典型的鱼米之乡了。按照父亲的说法,既然是鱼米之乡,那就好好利用它,否则就浪费了,徒有其名了。
在我懂事起就知道自己唯一的叔叔在云南插队,每年春节前夕会回家探亲。当时住房也比较紧张,每次叔叔从云南回来探亲,都是我和叔叔住一屋。在闲暇之余,叔叔喜欢在我家后面的荷花沟中垂钓,时不时能钓到不少鱼:鲫鱼、鳊鱼、鲤鱼等。我在他的影响下渐渐的也迷上了钓鱼。只要有空就常常跟在叔叔后面,看着他钓鱼。叔叔看到我喜欢,也就慢慢的教给我一些钓鱼的基本知识。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正式钓鱼,我记得那个钓鱼竿是在自己家的柴房中随便拿了一根竹子(因为它其实是用来做芦垫的一种细竹子,上下几乎是一样长的),鱼线和鱼钩是叔叔帮我弄的,那时还不会怎么把鱼钩绑在鱼线上,看起来还是比较复杂的。浮子是用鸡毛做的,不是常见的用鹅毛。用剪刀剪去两侧的羽毛,只留下中间的硬茎,剪成长短约半厘米左右的几段,由于是鸡毛,它的芯子看上去黑黑的。一般浮子用七个,取北斗七星之意。放在河面上能够看得很清楚,一般沉入水中三颗,三颗浮在水面上,有一颗半沉半浮,这样就便于观察鱼的上钩情况。至于鱼饵,那就更简单了,就是乡下的蚯蚓,但那不是一般的蚯蚓,而是一种红色的蚯蚓。一般在比较潮湿而且又有肥料的地方才有。诸如,乡下的猪棚、羊圈旁边。乡下一般几乎每家人家都养猪,所以挖蚯蚓不是难事。那时老家的河流也多,而且还没有承包,所以几乎都属于野河浜,所以随便钓。由于是新手,所以很多钓鱼的基本要领还不是最熟悉,什么打窝子之类都不弄。只是听叔叔说的,钓鱼要在水草边上钓,所以随便找条河就可以了。当时第一次是在当初生产队畜牧场后面的那条河中,名字叫什么“南阿头湾”。那时的河水真的很清,河岸边是“麦白草”,靠近就可以了。当时钓鱼的人也少,都是我们一些半大孩子,说出来真的好笑,出去钓鱼,鱼篓什么都不拿,纯粹是外出游走。也没有长性,在一条河的两岸走,随便撒钩。完全是凭运气,或者说是看那条鱼的运气不好。一般放下钩子等5分钟左右,如果没有动静,就会换地方了。当时也不抛窝子,完全要等鱼儿恰好从我的钩子边经过,这种概率就很低了。而且当时都属于是野生,也不是人工饲养,所以河中鱼的密度也不会很高。所以钓到鱼的几率是比较低的。但,我似乎运气都比较好,那时每周三的下午都是没有课的,我就外出钓鱼。几乎每次都能钓到鱼,什么鲫鱼、盎刺鱼、鳊鱼等。虽然钓到的数量不一定多,但是到家后,最高兴的是我妈妈,在那个年代,有鱼吃是多开心的事情啊。我回家时往往是用稻草把鱼串在一起,到家给我妈妈就可以了。然后她就负责清洗和烹饪。做鱼的方法也很简单,一般都是红烧。而且,往往鱼不多,但是里面的素菜比较多,一般多放茄子、茭白等。那时还小,说实话,不怎么会吃鱼,所以我一般就吃里面的素菜,母亲和妹妹多吃鱼。那时的鱼真的非常鲜美,里面的素菜的味道也绝对不一般,比现在那些什么酸菜鱼好吃多了。
第一次钓到大鱼是在我外婆家。我在上大学之前,几乎每年的暑假都会去我外婆家。那时应该还在上小学,顺便把鱼钩也带去了。外婆家后面有个很大的竹园,(现在已经没有了),砍根竹子做鱼竿也是很方便的。但是问题时,外婆家没有红蚯蚓,那只能自作聪明的用面粉,为了提高钓鱼的成功率,在二表姐的帮助下,油炸面疙瘩作为鱼饵。钓鱼的地方就在外婆家仓库前面的小河中,当时河上有条水泥船。那天的下午,我就在船上钓鱼了。因为是用面食,也没什么小鱼打扰,感到钓到鱼的希望很渺茫的时候,突然浮子猛的往下沉,然后慢慢的往船下拖。。我也只能使蛮力网上提拉,好重啊!我开始还以为是勾住什么垃圾了,但是等我拉出水时一看,哇塞,是一条红尾鲤鱼!!足足有一斤多呢。。我也不退钩了,直接拿着鱼竿,鱼钩上吊着鱼,一个劲的往外婆家走。那个得意啊。表姐们看到了也惊呆了,也真的没想到。。竟然我真的钓到了鱼!!晚上,一大帮小孩在外婆家打牙祭了。在那个年代,有这样的一条鱼吃,几乎是终身难忘的。外公外婆也着实高兴了一回。但是等外婆外公上桌时,只剩下里面的素菜和鱼头了,但是看到外公外婆吃鱼头,喝鱼汤的神情,在那时小小的我也感到了一种自豪!我也可以为家里分忧了。如今,每次回外婆家,同辈人还会津津乐道这钓鱼的事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钓鱼的本领也随着提高。而且,自己也比较喜欢看书,买了一些如何钓鱼的书籍,平时也从理论到实践的锻炼。逐渐也学会了很多如何钓鱼的窍门。钓到鱼的机会也就大了很多,但出了很多笑话。
记得有一次,就在我家后面的荷花沟中垂钓。或许是钓鱼的人多了,钓的次数也多了,河中的鱼也越来越乖。而有一种小鱼,类似于柳条鱼。我老爸称之为“玉鲥鱼”,名字好听,其实非常讨厌。它体长不超过 5cm,每条鱼的重量就在10~20g之间,非常的贪食,如果是拿蚯蚓垂钓,第一个上来吃的往往是它们,就是由于贪嘴,所以钓起来也很容易,有时半小时就可以钓一小桶(一斤左右),回家可以做油爆鱼。但时间一长,这种鱼变得很狡猾,特别是用中、大号的钩子垂钓时。由于它们的嘴巴很小,不可能把鱼钩吞进去,只是含着蚯蚓或者是拖着蚯蚓,如果看浮子,你可以发现这浮子一下子被拖进水中,可是你一使劲,拉起来的往往是空的,如果你性急,往往会钓到河底的什么垃圾,诸如稻草、塑料袋、破鞋子什么的,自己还以为是钓到大鱼呢,很使人扫兴的。
那次,我也被这种鱼作弄了好几回,很生气了。开始,只要钓到这种鱼就把它给弄死,后来就干脆把它重新放在鱼钩上,然后再放入河中,看它在河中拖着浮子跑。我就在那儿一上一下的“钓”。我正在得意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因为这种一上一下的钓,很容易使河中的乌鱼生气,特别当这些乌鱼生完小鱼时候,往往可以在河面上看到小乌鱼在河面上游,那大乌鱼就在附近保护着它们。一旦有什么东西去驱赶或者是惊动小乌鱼群,那大乌鱼就会出击。当地的人们往往利用乌鱼的这个特性进行垂钓。有一种特别的乌鱼钩,很大很粗,有倒刺。也不用蚯蚓,而是用青蛙或者是泥蛙(我们当地叫“葛端(音)”),用钩子从它们的后部刺进去,从它们的嘴巴处出来,也不放入水中,就是在这些小乌鱼群中上下逗引,那母乌鱼一般都会上当,奋不顾身的冲上去把那个伤害它孩子的“敌人”消灭,结果它自己被消灭了。那次,或许河里也有这样的乌鱼,一般河里生物链的最高级就是乌鱼了,它看到那小鱼,就奋不顾身的扑过来,我从河面上看也是浮子直往下沉,但是当我拉的时候,发现不对劲,根本拉不动,几乎把乌鱼拉到河面的时候,只看见那家伙把嘴一合,竟然把鱼线给咬断了,我看得是目瞪口呆,拿着空鱼线站在河岸边发呆了,自此以后,就再也不玩小鱼了,有“报应”。
对于钓竿,乡下孩子都不讲究,大多是在自家竹园里砍的,然后杀青就行。杀青,就是把竹子上的那些枝杈除去,然后用火在竹子的根部烧烤,直至流出汁液,竹子的根部也被烧成褐色。开始用时还是不错的,但等到来年时由于保护不当,这种竹子就很脆没有韧性,特别在竹梢部分很容易折断了。有一年的暑假,在我家的荷花沟中,用面粉捻成的小团子在垂钓草鱼。主要是几个姑姑回家了,又没有鱼和肉可以招待,就等着我钓上的鱼去待客了。运气还是不错的,真的有鱼上钩了,但是意外也发生了。竹竿折了。看着那鱼儿溜走了。当时很不死心的,当即脱下衣服,追那个鱼竿去,还真让我追到了,把鱼慢慢的拖向河岸边。两个姑姑也在河岸边等待,还不时问我,有没有鱼啊?我说:“有啊”,还自鸣得意的想把鱼提出水面,结果这鱼可不老实,在我得意地提出水面的同时,它一挣扎,鱼钩在它的嘴上脱去,整个没入水中再无踪影了。心里的那个悔啊——所以人在得意时千万不要忘形。这样的事情还有一次,也是在荷花沟中,也是一个暑假。也是断了鱼竿,我也是去追。这次可有经验了,一直把鱼拉到水桥边(乡下农村取水的地方),再用篮子把鱼捞出。是一条近两斤的乌鱼!!!把我母亲给高兴的,也舍不得吃,拿到集市上去卖,可是大热天,没有人惠顾,到后来还是自己吃了。
在钓鱼过程中最神奇的是钓到甲鱼,当时我家后面的荷花沟中有不少甲鱼。每次外出钓鱼,总是时不时的有甲鱼上钩。当然只能用蚯蚓去钓。当它上钩时,浮子脱得很慢,最关键的是这浮子是往岸边拖的,同时会很多小气泡从河底冒起来。起钩时会感到很重,因为这时甲鱼的四肢扣住了河底淤泥,如果用力过猛的话,没准就是线断,脱钩了。只能慢慢的拉。拉出水后,有时鱼钩已经从甲鱼嘴里掉出来了,这时是最紧张的时候,你得马上去追甲鱼,又不敢冒失的去用手抓,怕被咬。那只能用脚踩住甲鱼背,再把它翻身抓住救行。如果你跑得慢了,那就看着它慢慢的爬进河里了。有时,鱼钩还在甲鱼嘴里,你也不敢把鱼钩从它的嘴里拿出。要么就用鱼竿提溜着它回家,要么就用脚踩住,小心翼翼的摘下鱼钩。前面的方法,回家时经过人家门口时,会很招摇,但有时不得已,也没法子。这会招来很多人的嫉妒。我记得有一年的暑假,钓到了七只甲鱼,全部养在自己家的水缸里。每周定期的换水,挖蚯蚓给它们吃。父亲本想到了冬天可以卖个好价钱,可未曾想,到了冬天甲鱼要冬眠,没经验,全给都冻死了。只能全家喝甲鱼汤了。。。所以有时人就得现实点了。
钓鱼几乎贯穿了我的整个学生时代,每年的暑假就是我的钓鱼时期。到后来,村里人都已经嫉妒,看到我家整个暑假几乎不断鱼。在那时,也是一种智慧的象征了。可惜,现在已经没有好的地方可以去钓鱼,对于童年时代的钓鱼生活真的非常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