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校学到的知识都忘掉,剩下的那一部分才是教育!”
这是我读大学时,教学楼旁的一句名言,出自20世纪的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至今记忆犹新!
是的,知识本身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关于“怎么学习”的知识,即学习方法论!知识遗忘掉不可怕,我们只要知道“怎么学习”,很快又能再次积累起来,这是我过去对知识的看法!
今天阅读了《好好学习》这本书,对此有了不同的理解: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再偏门、再专业的知识,都可以很轻松在网上找到,知识量上的积累,其意义逐渐减少。更何况,比知识积累谁又能争得过计算机!
但,我们可以和机器比拼知识结构!
知识有结构,更有力量
知识与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统合在一个大框架下面进行解释的!
大多数人之所以“读了很多书,仍然过不好一生”,关键点不在于记忆了多少知识,而是学习到的知识都是零散的、不系统,知识与知识之间没有形成链接,形成结构、体系,乃至提炼出一般性的规律!
多数时候,我们现实生活中,会面临许多从未处理过的事情,很多人此时需要重新学习、摸索。
但大多数时候,其实是老问题又改头换面罢了,换汤不换药!
这时,知识有结构、认知水平很高的人,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原有的经验得出的一般性规律,解决新问题!
举例而言:
教授时间管理的大咖Angie谈到,她的运营理念的核心之一,是她作为IP,在粉丝和她之间不断生长出新链接,她的自媒体矩阵是网状的,而非线性,每个平台与其他平台都有链接,因此她粉丝只有几千,完成从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微博、在行、分答....全新媒体平台的覆盖后,也能创造出巨大的合力,开课程月入20万;
今天来看,她肯定是个学习很厉害的人,将更底层的逻辑,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放在运营这个小圈子里,并且成了核心的运营策略;
再来说,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明显的感到很吃力,这说明我对《好好学习》的理解不够有结构,而且还没有和我原有知识形成链接,如果我停止写文章、梳理其链接,这本书的知识以后就派不上用场,因为它是零散的,只能解释阅读这个场景下的问题,而不是和既有经验链接后,能够解释更普世的问题!
如何在知识与知识之间建立结构?四个方法!
1、做思维导图
2、做读书笔记
3、写文章
4、反思
做思维导图,是将这本书的知识本身结构化;
做读书笔记、写文章,是在阅读、写作的时候,将现在的知识结构与过去的经验形成链接;
反思,则是实际解决问题时,去验证新的知识结构是否符合客观现实!
只要做到这四点,能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这点我自己也是深有体会的,读《高效能人士7个习惯》这本书,我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而且一直反复读了几个月,期间无数次反思,把里面的知识和我既有知识建立联系,能清晰感觉到思维的变化,知识在转化为能力,自己确实有所改变!
最后,祝愿大家读完书后,书还是书,但你不在是你,能有所成长、有所进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