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姗姗走来,平静而安详。波澜不惊的话语,娓娓道来的回忆,开启了本剧的大幕。
《爱与黑暗的故事》是作者奥兹的自传式小说,通过奥兹对自己家庭的回忆,向读者展现了以色列最动荡不安的年代。阴郁的耶路撒冷、英国托管时期的巴勒斯坦、社会主义浪潮中的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与反犹太主义交织、“大流散”时期的犹太人与新派“拓荒者”共存。在这样一个纷杂的时代中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
我在哪里?路在哪里?
娜塔莉波特曼首部自导自演的影片,便选取了如此厚重的题材,可见其艺术的野心。影片选取了奥兹母亲范妮娅作为主线,以回忆的方式通过小奥兹的视角,展现了其母亲短暂的一生,从药店给特拉维拉的亲戚打电话开始,经历了以色列建国的喜悦,巴以冲突战争的残酷,再度和平后的抑郁,最终凋谢于特拉维拉的雨中。
范妮娅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在东欧受过良好的教育,却有着不幸的童年。通过影片中零散的回忆,范妮娅单纯的童年周围有酒鬼丈夫将妻子当作赌注筹码、有单亲家庭的女儿怀有母亲情人的孩子、有自我了结的军官、有在情人余留的空屋纵火自尽的母亲……而这位优雅的小姐只能独自默默地为存在于这黑暗之上的浮华美好而愤怒。
随着欧洲反犹太主义的愈演愈烈以及父亲生意的失败,范妮娅回到了耶路撒冷,她大学时幻想的“应许之地”。而所面临的现实是“炎热、贫穷、破旧、荒芜”以及“散发着樟脑球和厨房渗水槽的气味”。
当范妮娅的母亲前来探访,在厨房挥舞着熨斗、歇斯底里的咒骂,她静默的忍受着,一声不吭;当母亲摔门而去,她开始自我惩罚—扇脸颊,狠狠的、用力的。而晚饭时,一家人平静的坐在一起聊天吃饭,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她忍受着……
当联合囯大会181号决议宣布,以色列建国。犹太人欢庆的余温尚存,中东战争打响,耶路撒冷陷于围困。断绝水源与生活必备物质,人们只能倚赖严格的食品配给制。奥兹家的地下室被布单隔开,塞入二十多个邻居和陌生人,窗口被沙袋堵住。黑暗、恐慌、污浊的空气、炮弹的震撼,无处隐藏,无法挣脱。而范妮娅的好友,在院子晒衣物时,不幸中弹身亡。这也是剧中范妮娅唯一一次失声痛哭。她忍受着……
范妮娅忍受了母亲的歇斯底里,忍受了丈夫在自己病中时常与女士们的咖啡馆约会,忍受了狭窄潮湿的地下室与污浊气味的侵袭,忍受了童年的梦想越来越远……不知从何时起,她开始枯萎,最终凋零。
在娜塔莉的塑造下,范妮娅高贵、平静、凄美、诗意。就像一潭深不见底的湖水,没有人可以理解她。掩藏的压抑、无处宣泄的痛苦与精神折磨将这朵圣洁之花的生命力无情地蚕食。
作为娜塔莉首部导演的作品,《爱与黑暗的故事》这部原作承载了太多,90分钟的影片舍弃了太多。她通过作品让人们去关注希伯来文化的传承以及如何理性的思考,并以此向故土那厚重的灵魂致敬,即便可圈可点,仍不失为一部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