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兮
01.
同样是24小时,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干完别人几辈子都干不完的事情,而有些人却总是抱怨时间不够用呢?
时间管理的课程学了很多,却仍然没能把自己的7年过成别人的一辈子。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懂得时间管理,而在于你到底有多少是可以有效利用的时间。并非坐到书桌前就一定能看的进去书,并非打开电脑就可以阻止你不再想刚刚发生的不愉快。
所以高效人生的前提是: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02.
管理情绪,首先要弄清楚“有助益情绪”和“无助益情绪”的区别。“有助益情绪”利于时间的高效利用,运作效率的提升;“无助益情绪”的作用则完全相反。
03.
同样的情绪,不同的“强度”,可以成为“有助益情绪”也可以成为“无助益情绪”。
比如“焦虑”,“焦虑”的情绪体验一定不好吗?
心理学认为:适度的焦虑绝对是好事儿!
人类因为有需求才会想着满足需求,一个需求得到满足必然会产生新的需求,需求不断满足的过程就是社会进步的过程。需求的产生以动机为前提,于个人而言,适度的焦虑非常有利于动机的产生,“穷则思变”就是这个道理。
身边有个自己开公司的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总说自己如何焦虑,但我看他人不但没消瘦,气色反而一天比一天好,办公地点也由公寓楼搬进了5A甲级写字楼。很显然,我这位朋友的焦虑就是“适度焦虑”。这种焦虑情绪促使他产生改变公司经营状况的动机,每天都干劲十足。
焦虑作为人的一种本能情绪,人人都有。若善于控制其强度,便能成为“有助益情绪”,可以激发出人类无穷的潜能;但若控制不住,任其滋长,则会成为“无助益情绪”,在无尽的懊恼、抱怨、痛苦中蹉跎生命。
所以,焦虑如饮酒,小酌怡情,大醉伤身。
04.
同样的情绪,不同的“持续时间”,可以成为“有助益情绪”也可以成为“无助益情绪”。
当你结束一段关系或者失去一份工作时,自然会陷入一段时间的沮丧。但若你对失去的东西过度悲伤或是过分沉溺于消极的思想,并为此浪费过多的时间时,反过来你又会强化自己的负面情绪。心理学家将此称为“思维反刍”。非常多的研究已经证明这种自我聚焦式的反刍会增加悲伤、焦虑和沮丧的感觉,更糟糕的是反刍的人比较容易转移其攻击,进而波及无辜的身边人。
所以,偶尔的见花落泪,伤春悲秋于人生无大碍,反而可以平添文艺气质,但太沉迷于此,则是蹉跎岁月了。
05.
那么,这些“无助益情绪”究竟来自哪里?
来自“基因”,来自“记忆”。
父母不光能决定我们的性别,还能决定我们是更容易悲伤还是更容易欣喜。依靠基因,每个人形成了特定的气质类型。所谓气质就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即日常所说的脾气、秉性和性情。
同样是堵车,有人可以看看书,听听音乐,心平气和地等待,有人却只会不停的说“该死”;同样是和女孩约会,有人甜言蜜语,有人却害羞的只知道咽口水;相同情景下的情绪强弱受到了基因的影响。
情绪是有记忆的。情绪记忆又叫情感记忆,它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记忆内容。你讨厌某种类型的女孩子,有可能你前男友正是被这种类型的女孩子抢走的;你非常喜欢某个地方,因为在这个地方他对你说了“我爱你”。情绪记忆就是这么神奇,有时记忆的具体事情忘记了,但它的情绪效果却一直保留在记忆里。
基因和记忆不可能改变,但是除了基因和记忆,情绪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自我内言”是可以被我们控制的。
06.
什么叫自我内言?
自我内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想法。想法对情绪的影响远比我们感觉到的深远。想法的产生可以源于理性思考也可以源于非理性思考。由于人类天生倾向于非理性思考,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无助益情绪是受到非理性想法的左右,只是没有意识到罢了。
比如:某天在公园里,一个男人不啃一声的坐到了你身边的长椅上,而你儿子的风筝正好放在那个位置,男人压坏了风筝却连一句道歉的话都没有,你很生气,抱怨他没素质;但是当你知道他是个盲人的时候,你还会生气吗?
很显然,多数情况下人类是被非理性想法所驱使,我把这些非理性的想法称为“谬误”,谬误总是在不易被觉察的情况下指挥着我们。学会辨识这些“谬误”,可以让我们最大程度的减少因谬误产生的不良情绪困扰,腾出更多的时间做有益于生命的事。
07.
生活中常见的谬误的有七大类:
第一种:完美的谬误
生活中有一类人总希望自己成为超人:考试永远得第一;比赛永远拿冠军;订单必须拿下……。
持有这种谬论的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如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完美,事情能如自己所预期的那样发展。
完美只是一种理想中的状态,再牛逼的沟通高手也有沟通失败的时候;再厉害的棋手,也不可能每次都赢得比赛。所以,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不至于让自己活的那么累。
第二种:赞同的谬误
持有这种谬误的人,总是认为得到别人的赞同是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事情,并且十分向往得到所有人的赞同,为此,会耗费令人难以置信的时间和精力。
他们对“批判者公式”深信不疑:1条侮辱+10000条赞美=1条侮辱。
若你曾经这样严苛的要求过自己,这一刻,请试着将注意力由外部世界专注于自己的内在,明白究竟为谁而活。
第三种:应该的谬误
你有没有觉得“老公就应该记得你们所有的纪念日”、“闺蜜就应该知道你的心事”、“婆婆就应该给你带孩子”呢?
若你有了上述类似的想法,那恭喜你,已经完全陷入应该的谬误之中了,相信你此刻已经修炼为一个对世界满腹牢骚的人了吧。
应该谬误的最大特点是永远分不清“应该”和“是”。
一个乞丐每天早上都会得到一个男人10元钱的馈赠,突然一天,这个男人只给了乞丐5元钱,解释说:“昨天我的第二个儿子降生了,开销会变大,只能少给你点钱了。”乞丐的回答是:“你凭什么拿我的钱去养你的孩子?”
应该的谬误就是这样荒唐。陷入这种谬误的人抱怨往往多于行动,并且这种抱怨会使得喋喋不休的人构建一种防卫氛围,影响沟通。例如:夫妻间,若总是用包含“应该”的语句沟通,只会让沟通变成争吵或者沉默。
尝试着忘掉“应该”,换种说法来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会更好。
第四种:过度推论的谬误
持有这种谬误的人,往往基于有限的证据就作出推论,对己对人都只会聚焦于有限的不足之处,似乎这些不足之处就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
典型的陈述:“我真笨,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用电脑”;“你从来不听我说;你总是迟到”。
摧毁一个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摧毁他的自信,过度推论的谬误对一个人自尊心的伤害超乎我们的想象。
第五种:因果论的谬误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小品,名字记不得了,但主演郭冬临的口头禅“有事儿,您说话”一直记忆犹新。他饰演了一个不会拒绝别人的小人物,只要有人请帮忙,哪怕超出了能力所及也会应承下来,为了实现他的那些承诺可没少吃苦头。
我们不会成为郭冬临饰演的那个人,但并不代表我们不会和他有相同的想法。他不好意思拒绝人,是因为他陷入了因果论的谬误,认定自己的拒绝一定会给别人造成痛苦、伤害或是麻烦。
持有这种谬误的人,认定引起别人情绪的一定是自己的言行。
比如:同事今天心情不好,一定认为是自己早上拒绝帮忙撰稿导致的。而事实上,这也未免太过自恋了,你的拒绝并未造成任何影响,人家只是刚接到了男朋友分手的电话,心情能好吗?
第六种:无助的谬误
持有这种谬误的人,通常的陈述是这样的:
“我生性害羞,我想要变得更外向,但是没有办法”;
“这个公司女人绝对不会成为高管,他是男人的世界,我所能做的就是接受”。
只有当他们了解到“如果你真的想做,就有许多事情可以去做”的时候才能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谬误。
第七种:灾难性预期的谬误
抱着灾难性预期谬误的人总会杞人忧天,他们认定假如某件糟糕的事情可能会发生,那么他就一定会发生。
如:“假如我去应聘一份我想要的工作,大概不会录取”;
“假如我邀请他来参加舞会,他一定会拒绝”。
一旦开始料想灾难性的后果,自我应验语言就会开始建立。
08.
通过认真练习的方式,我们可以减少无助益情绪的自我打击。
首先,要随时监控自己的情绪,一旦无助益的情绪出现就要随时警惕。
监控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生理上的反应,若非食物中毒,一旦你出现了神经质的发抖、心跳加速、生理潮热等,多数情况下都是源于一种强烈的情绪;另一种是通过特定的行为辨别,如当你开始跺脚、变得非常安静、或是用挖苦的语调说话的时候,应该是陷入了无助益的情绪。
其次,要找出具体是哪个事件诱发了你的不良情绪,可能是单一的事件或是多个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再次,要看看在我们的想法里面到底是陷入了7种谬误的哪一种或哪几种谬误。
最后,试着用理性思考的方式来替代这些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