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支付宝集五福的时间了,很多90后在集,但自从2016年只分到2元多感觉被欺骗之后,我就再也不集五福了。所以不管他们集的多么热闹,我是岿然不动,但看见他们集的这么热闹,一打听才知道此次集福活动还有花花卡,连我都有点心动了,这支付宝果然把熟悉加意外的套路玩的相当溜。不过我心里也暗暗感叹,自己的心态不是有点老了,习惯待在舒适区里不出来。最近学习万维刚老师的课程,让我对学习效率又多认知了一步。
1、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心理学家把我们可能面对的学习内容分成了三个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舒适区的内容太容易,恐慌区的内容太难,只有学习区是在二者中间, 这里的难度恰到好处。要想提高技艺,我们就只能在学习区,因此现在“跳出舒适区”已经成了一句网红用语。从工作上来说,如果工作的挑战大大低于我们的技能,我们会觉得这个工作很无聊。如果工作的挑战大大超出我们的技能,我们又会感到焦虑。而如果难度和技能正好匹配,我们一上来并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是通过调动自己最高水平的技能,努力后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所谓的心流体验。在这感觉中,我们会沉浸在工作之中忘记了时间的流动,甚至可能忘记自身的存在。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种体验,这种时刻,我们都为会自己的成功而欢呼雀跃。
2、最优的学习效率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不管是熟悉与意外,还是舒适与恐慌,这些的=都是“旧信息”和“新信息”的配比!根据机器学习最新的研究,这里有一个最优的配比, 那就是15.87%。 也就是说,当训练一个东西的时候,你给它的内容中应该有大约85%是它熟悉的,有15%是它感到意外的。 这个数值就是学习的“甜蜜点”,在这个点上,人们对学习的投入度是最高的。 很多电子游戏的设计者也用了这个比率:如果在这个游戏关卡中玩家都一点都不会犯错,轻松过关,那游戏就太简单了,玩家会感到无聊。如果让玩家频频犯错,那设置太难了,也玩不下去。而15%左右的犯错率,是最好玩的游戏。 所以从学习来说,最科学的安排不是说期末考试应该得85分,而是在每次学习之前,安排学习内容的时候,确保有15%的新东西。 比如说学英语。最理想的一篇课文,应该是其中85%的内容是熟悉的,15%的内容 —— 包括单词和语法 —— 是新的。读书也一样,最理想的情况是书中85%的内容让你有亲切感,另外15%是改造你的世界观。
3、我们应该主动给自己的学习加点难度
其实,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熟悉都很重要,在学习中遇到熟悉的东西,可以巩固我们的知识,让我们再次确认以前学的是对的。工作中,我们做自己擅长的事,能让我们有很好的控制感,不至于产生挫败感。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要想学习好,应该谦虚谨慎、博采众长,可是要谦虚到什么程度才好呢?这些都没有量化,不好操作, 但是15.87%指标给了我们一个可操作的工具。比如说小孩的练琴,我们可以主动在他练习旧乐谱的时候,主动增加15%技巧与指法。比如说给我们自己安排明年工作的时候,主动给自己加15%原先没有做过的内容;比如说选择阅读书目的时候,主动增加15%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写作的时候,主动写一些自己需要投入时间研究的内容等等。这个原则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工作,也避免了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让自己可以在可以承受的空间内不断学习,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