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发展快慢在于“自知”
大学的发展在于“自知”,而不是你的经历不够。所谓的“自知”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当然你可能一下定位不清楚,但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当前情况给自己先树立一个短期目标,至少真正知道自己要什么?如果你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那么只是把时间花费在不断地经历中去,如此下去会使得你自己的精力分散,发展也不会快。
如果你都不知道你的目标什么,你的很多努力可能是只是换来了经历而已。比如:你自己的目标是大学毕业以后找个好工作,原本知道自己没有背景,很难进入国企等编制的单位,只能进入私企、民营企业,但大学都一直在考各种证书,所做的努力都是围绕编制的单位而努力,没有围绕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可能你的大学就换来了考证的经历而已,面对职场和普通大学生又有什么区别。
如何做到“自知”,我自己觉得可以通过写个人史回顾总结自己的过去,对自己有一个更加全面、清晰的认识,同时可以通过每日总结去规划好自己的每一天。至少你自己知道明天要做什么?逐渐加深“自知”的分析,随着分析的深入化,那么不就是可以知道下一周、下个月……要做什么了吗?
二、看清学习的“本质”
认清楚什么是“知识洗脑”,真正的学习又是什么?真正学习应该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而不是只去去接受知识,听过之后你又可以记住多少呢?真正的学习应该是认知―方法―实践―总结。现在很多大学生认知方面还存在很多误区,更不要谈方法和实践了。认知最核心就是在于思维方式,在于“道”而非“术”。
现在很多书籍和培训机构所传授的都是表面的“术”而非思维方式背后的“本原”。比如:你自己学习了很多提高交际能力和销售的书籍,里面的方法你又学到了多少,也许只是对于作者的思维很惊叹,但是最本质的思维方式是不会告诉你的。而认知就是属于思维层面的,如何去认知呢?首先你要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然后根据需要把书籍、培训中的思维方式并入到自己的思维框架中,这样你就可以清楚知道什么是你需要的,哪些是你不需要的知识,而不至于用“知识”来洗脑。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你自己也是思考的过程,对于思维表面的“术”也可以运用自如。
三、读万卷书不如“名师指路”
大学里发展的快慢是有方法的,而不是自己盲目去摸索,这样发展起来太慢了。发展的快慢在于你是否可以想到怎么去做,但是很多人是想不到的?这是为什么?本质还是在于思维的“本原”,这些是需要很厉害的导师启发你的,所以要想发展的快,就需要找一位很厉害的导师教你。
孟子的老师是子斯,是孔子最牛逼的学生,所以最牛逼的学生是最厉害的老师教出来的。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其实发展规律就在这里。
四、提高交际能力,合作共赢
再者发展要学会合作,这里的合作可以是广义的,不仅仅限于团队之间的合作,也可以和比你优秀的人合作。比如:世界五百强公司不是一个人干出来的,而是很多团队在合作,企业之间也是有合作的。
人脉就是钱脉,很多人觉得维护人脉很累,所以人脉关系不好,关键的时候肯帮你的又有几个?你有仔细考虑过吗?而且现在有意识去维护人脉的又有多少?就比如:轩辕书院就是郭轩辕老师的上百位企业家朋友联合捐款的,这就是人脉的力量。你人脉的质量就决定了你今后发展的情况。
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你身边五位朋友的平均收入就是你的收入。维护最根本就是付出心态,现在很多都是索取的心态,需要帮忙的时候才想到朋友。其实维护朋友关系并不是很难,比如:发电子书、平时节日发祝福、送礼物等等,最难的不是维护的过程,而是没有维护的行动!
五、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聚焦到极致
可能很多人把钱看的更重要,当然钱是重要,但是钱只是帮助你实现目标的工具而已。如果你把“钱”看成了一个工具,你就不会为“钱”而心累。既然是工具,对于有价值的东西用钱去交换,就是发挥了这个工具的价值。不说一谈到钱就说“俗”。郭轩辕老师说:你用杯子喝水,会说喝水的“杯子”俗吗?其实只不过是个工具而已,就没必要说它“俗”,是吧?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聚焦到极致。驱动自己努力的不是激情,自制力。这些都是一时的,最重要的是自己不断看到了成就,看到了成就就会不断地努力,而非自制力、激情,你不可能永远都激情满满,也不可能永远都自制力很强,最核心的方式就是好处驱动。
可能现在就可以理解那些沉迷游戏的,可能是“吃鸡”的刺激感,激励他们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越战越勇!
而看到成就短期是难以做到的,最快的方法就是聚焦到极致,用郭轩辕老师的话来说就是:“90分和99分的区别”!聚焦到极致就可以很快看到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驱动你不断努力,努力又可以看到“成就”,如此良性循环,发展自然很快,自制力和激情都是被成就也被驱动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