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依次过完了母亲节、儿童节和父亲节,忽然发现关于家庭成员的这三个节日,压轴的是父亲节哦(害羞,撒花,此处似应有掌声)!不过真鼓掌的童鞋们,很抱歉你被套路了,这不是压轴而是兜底的意思——虽然绝大多数家庭之中,是由母亲承担着大量复杂艰巨的抚养和管教任务,但教育子女这件事,终究是要由父亲兜底的。就像老祖宗所说,子不教,父之过;就像鸡汤文所言,父亲是男人一生的事业。
上周日,我过了一个如假包换的父亲节,一边忙着给自己的父亲庆祝节日,一边也享受着身为人父的喜悦。但是,在畅享天伦的同时,却有一个问题在我的脑海中反复盘旋:
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做父亲?
(什么?您想起鲁迅先生了?我的天哪,不会这么巧吧,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讲真,我才疏学浅,问了百度才知道,原来早在将近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就已有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设问,其载于一九一九年十一月《新青年》杂志的那篇六千余字的檄文,如今读来依然发人深省振聋发聩(为免打脸我就不贴上来了)。
我无意也绝对不敢抱鲁迅先生大腿,先生格局高远,着眼的是整个中华民族,而我低到了尘埃里,只是想着当一个称职的父亲罢了。
虽然每个男人都有可能做父亲,但是却未必每个男人天生就懂得怎样做父亲。父亲不仅是一个称呼,更仿佛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比如,前段时间,网络上不时传来聒噪的声音,先是有些人吵吵所谓的“社会即将分层,阶层即将固化”,接着有好事者归纳出一条“教育鄙视链”,再加上那些多年未果却依然喋喋不止的关于买不买学区房、上不上学前班、学不学课外班、当不当虎妈虎爸的争论......
就问你怕不怕?!
可怕的远不止于此。比问题多更让人焦头烂额的,是答案更多。
这边说,“我让你考第一,是希望你将来可以拥有自由选择生活的权利”;那边说“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中等的人才能真正成就大事”。
这边说“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效果最好”;那边说“你以为快乐教育就是让孩子快乐?大错特错”。
就问你晕不晕?!
做父母难,做中国父母更难,在当下这个时代做父母,似乎难上加难。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伤透七窍玲珑心。
要担心自己不小心就被固化在某个苦逼的阶层里,不但累及本人,甚至累及子孙;
要担心孩子稍不留神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不甘心自家娃望别人家孩子的项背而兴叹,生怕别人家孩子的起点是自家娃的终点;
要担心把弓拉得太满,逼孩子太甚,以致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心理,留下满是伤疤和遗憾的童年~
要担心......(此处省略若干字)
真是进退维艰,左右为难。
不知道别的父亲是什么样子,反正我用了很长时间来消化这种心理矛盾。那个时候,特别渴望拥有一台哆啦A梦的时光机,可以前往未来,看一看若干年后孩子的样子,然后告诉自己,究竟该带着她行向何处。
直到某一个筋疲力尽的晚上,看着熟睡的孩子,望着窗外的夜色,忽然回想起孩子出生那天。彼时在产房外面焦急等待的我,对于这个新生命,曾有过怎样的寄托?
答案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只希望她有一个健全的身体和健康的精神就够了。
那份将为人父的初心,在暗夜中闪闪发光,点亮了我初为人父的迷惘。此后没过多久,我又幸运地读到了一篇关于如何做父母的文字,于是我的父母观被重塑了。
原文记不得了,大意是这样:世界上有三类父母,第一类是既懂得怎样教育孩子,又有时间来教育孩子;第二类是不懂得怎样教育孩子,却也不去教育孩子;第三类是不懂得怎样教育孩子,却花上大把的时间教育孩子。
一语点醒梦中人啊!在我还没有足够的智慧认识和了解孩子之前,在我还不能百分百确定自己的所作所为一定利益孩子之前,在我还无法给出最优的亲子方案之前,不妨等待,先看一看她是一朵什么花,先看一看她会长成什么样,而不急于看她结出什么果。
如今,我的父龄已经九年。九年间,虽然在成为第一类父母的路上,我依然是个学渣,但是在避免成为第三类父母方面,我使出了洪荒之力。每当我的心像小鹿一样乱撞,情绪像野狗一样疯狂的时候,脑海中都会自动播放上面那段话,然后发出明确地不容置疑地指令——手莫伸,伸手必犯错!管住嘴,迈开腿,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切!
夫人一度对我和女儿的这种相处方式有所质疑,直到某天我和女儿一起背《道德经》,把那句“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指给她看,才让她稍微的闭了下嘴。我当然不是圣人,但圣人存在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他可以为吾等凡人指明方向——就像哆啦A梦那样。
现在的女儿,或许还没有那么出类拔萃,但在我眼里已经非常了不起。她尽管不是学霸,却对学习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尽管不是运动健将,却几年如一日的坚持跆拳道学习。周末的清晨,会早早的起床到楼下跑步;空闲的时候,会坐在电脑前写她的“三年级生活日记”……
每每想到幼时那个敏感内向对世界充满不安全感的小姑娘,可以变得愈发的自信开朗,愈发的敢于释放,我的心中都会感慨不已——幸好当初那个自以为是的我,因着某种不明所以的敬畏,在女儿那里留了一份空白,否则不知道我的横加干涉,会把她的人生涂抹的多么杂乱。
回归到当下这个语境,心痛还得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在乱象丛生乱花迷眼之际,身为人父,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保持定力,保持清醒,保持冷静。“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不好意思,鱼汤端错了——既然选择了当父亲,便要担当起这份责任。
这是一个男人对家庭的责任,也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责任,但责任之“责”,终究是责于己而非责于人,责任之“任”,终究要归于己而非归于人。
所以,当好一个父亲,关键点不在于如何要求孩子,而是如何做好自己。于是在父亲节那天,身为人父的我,给自己列了一张“负面清单”:
第一,永远不以"别人家的孩子"要求孩子。因为她是我的孩子,因我的邀请而来,与别人家的孩子没有任何可比性。如果愿意,她可以自发自觉的与别人比,向别人学习,我却任何时候都没有理由要求他向别人看齐......
第二,永远不以“自己做不到的事”要求孩子。她的年龄和阅历尚逊于我,所以我做不到的事,没有任何理由要求她去做到;她有自己的人生旅途和使命,所以我的梦想和心愿,没有任何理由要求她去帮我实现。她可以也注定会青出于蓝,但我能做的不是要求而是鼓励......
第三,永远不以“父亲的名义”命令孩子。既然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两片相似的树叶,也当然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个体,所以父亲和孩子之间一定会有分歧。面对于此,希望可以充分的沟通信息,尊重各自表达意见的权利;爱是尊重,不是服从......
第四,吾之所欲或者不欲,都不施于孩子。尽管我喜欢妈妈这种穿平底鞋的女生,却不会非议女儿对高跟鞋的向往;尽管我会努力为女儿提供我所以为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但是她如果say no或者不接受,也绝对不能生气;爱是过程,是付出,不是交换和索取......
第五,不为难孩子,也不为难自己。希望孩子幸福平安的长大,而自己可以健康优雅的老去......
归根结底,虽然我有缘参与孩子的人生,却无权干预她的命运。无论是父亲抑或孩子,人生之重要使命,都是活出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