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不关注人
上大学之前,我朋友很少,可以说的上很好的朋友只有一两个。
因为我和姐姐同一级念书,她是"永远不会离开我"的那一类朋友。
姐姐待我极好,会省下生活费给我买书看,而我年少,除了买工具书,还买杂志【看了就忘】。
我有不开心的事,也喜欢对她冷战,而她总是会包容我,我一直觉得老妈偏爱于她,而她却始终很疼我。在外面,如同母亲一般照顾我。
当时年轻,很容易满足啊,我觉得有姐姐在我身边就很好,我也不需要其他朋友,多一个朋友,就会多知道一些其他事,而知道的越多,往往承担的也越多,比如说保守秘密、忧虑。当然快乐可能也会多一些,只是我比较悲观主义。
上了大学之后,我直接去迷上了编程,我努力成为班上编程最好的女生——当然也要好过班上其他男生。
我觉得面对机器,与机器交流,比起与人交流,简直单纯不要太多。只要我代码思路对,代码表达对,一切符合语言规则,代码就会被翻译成正确的指令,而机器也会做出我所期待的反应。
但后来我才明白,其实,与人相处,也只需要"思路对,表达准确无误"即可。只不过,这里的思路需要兼容说者和听者的三观,而所谓表达,又涉及到说者的话语、肢体动作、表情。
不像编程,只要符合该编程语言【有限】的规则即可。
不关注人,我活的很独处啊,很不合群啊,除了干正事时,肚子里的知识存货有点用之外。我基本死宅一个,不旅游,不逛街【我可能是少数逛街久了就会犯困的女生】,不出去玩。
我不会关注别人,更别说注视别人观察别人了…因为对他人并不感兴趣。我很容易活成一个布景,别人对我来说…也不过是移动着的活背景。
写大道理吧,我不知道我的读者内心会有什么立论;写故事吧,我写不出来"和我性格不同的人"在特定环境下会有什么动作什么表情什么言论;写诗歌吧…我又没有太多的情。
有的时候,我觉得性格开朗也是类似于颜值一样的"上天赐饭"。
好的性格可以让作者与这个世界上的更多人产生联系,如果这个人是真实存在,那么他就可以有了叙述文和议论文的素材,如果这个人在真实世界中匹配不到真人,那么作者大可以写出小说,塑造这么一个人物。
写作,读者多是人,作者如果不能关注人,恐怕是很难有好的文章。
1 没有积淀
之前总听别人说,多看书,你的文笔也会变好。
但从小到大,我也算是看了一百多本的书了,但自觉写作只是和初中生差不多。
因为我只看不记,一篇文章有内容和形式,我把形式上的美感全部抛弃,内容也不记多少,当时觉得妙也就是妙,不会把它记到脑子里。
我曾经认为我写不出来好的作品,是因为我是平平凡凡的一个人,我身边也尽是平平凡凡的人,没有什么曲折波澜起伏的人生阅历可以供大家借鉴,也就没有什么,必须要写出来告诉大家的东西。
王鼎钧说过:过去,有文人推崇"文非有益于世人不作"。
我脑子里还真的就很少"有益于世且鲜为人知"的东西。
很怕内容不好,浪费读者时间,也怕形式不好,不能与内容结合呈现出美感。
说回来,多读书确实有益于写作,写作内容可以概括为"知、情、意",大部分写作好的人,都在传达知和意,知可以扩充我们的眼界,作者以他自身的视角,告诉你他知道了什么,而意,则是作者以自身经验或者思考周围人经验为根据,告诉读者应当如何为人处世相关的道与术。
我虽年纪轻轻,但很多作者已经在世界上生活了几十年,他们用他们走过的人生路,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印在纸上,多看这样的书,可以说,相当于让我多活了几十年,人生若是像打怪兽闯关,这无疑是为我增添了不少装备,增添了不少耳目。
02 欠思考
现在是信息社会,一打开手机,就有各种信息源充斥眼球,有的时候,想要打开网页搜索一些东西,但却被百度首页的其他文章给抓住眼球,就这样,流量没了,时间没了,甚至…当时为啥点进百度也忘记了,然后还要多费时间回忆"我原本是想干嘛来着"。
王鼎钧在当流亡学生时,有一段时间,几百名学生只有几本书,热血的老师将课本用毛笔抄到白纸上,贴墙上,大家以棍为笔,以地为纸的学习,当时那种环境,器具缺少,更多的是出文学家而不是科学家,现在虽然设备充足,但有了手机的加入以后,文学家不容易出,科学家也不容易出。科技似乎害怕自己进化的太快会毁了这个世界,于是让更多人都去娱乐过日子了,以达到减慢科技进化速度的目的。
整日整日的,我…身心泡在信息的海洋里,却什么也不愿意深度思考。
因为不愿意思考…这二十几年,竟不知不觉荒废了不少岁月。
让我感到可畏的"后生"真的是越来越多,焦虑说服了我的头发,让它们一天天地远离我而去。
以上就是我的总结,日后我也会更加好好学习,做个有用的人,哪怕我的存在,只能给世界上的少数人的少数人生时间中带来少数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