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故事是这样炼成滴 ——《我不是药神》观后
By lily(北京)
一部国产影片,还没开映就在微信朋友圈被疯狂转发,这还真不多见。从朋友圈文章看来,这是一部绝不该错过的电影。所以,责无旁贷地,得去影院走一遭,要不然和同事就没法聊天了。然后,此处省去……2小时。影片终场结束,出片尾字幕时,灯还没亮起,影院里自发地响起了一片噼噼啪啪的掌声。对着电影屏幕而不是剧场的演员鼓掌致敬,这在我多年的观影史上也是第一次遇到。
这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具中国良心的电影。
1. “谁家还没个病人”
看完电影出来的人无不泪目。这电影扎心,戳中的不仅是观众的泪点,更是中国老百姓的心窝子。白血病病人们吃了徐峥饰演的药贩“勇哥”卖给他们的进价印度格列宁,被警察连人带药捉拿问询,一屋子病人没有一个出卖“勇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妈抓着警察的手颤声告白:“我生病吃药这些年,房子被吃没了,家人被吃垮了。谁家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
“谁家还没个病人”正是寻常百姓家最躲不开的现实“灾难”。在各种肿瘤高发,白细胞这样的重疾病的高昂治疗费,动辄如山般压在普通人身上时,这句最普通的话,戳中了众多已经饱受正在饱受或者即将饱受折磨的当代家庭的心窝子。谈起亲人饱受病痛和治疗费用双重折磨的痛苦,谁家说起七大姑八大姨不能说上几个鲜活活的例子?
一般好的影视与文学,会把选材关注点放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永恒主题——爱、欲、死——上。“我想活,我不想死”,老大妈最朴素的对生的渴望,向死的挣扎几乎是所有患病之人的共同心愿。而尤其是,当这死亡是有办法推拒开去,但求生者却无法抵达这办法时,这样的无能为力,是最能引发同情,产生移情,打动人心的。 所以说,选材的现实感,是这部影片成功的最重要前提,选了这样的题材,首先就成功了一大半儿。
2. “我不要做什么救世主,我要赚钱”
“我不要做什么救世主,我要赚钱”,这是“勇哥”最初开始替病人们代购格列宁时最朴素的愿望,在这时,卖格列宁和卖印度神油没有本质性的区别。一个小人物,在不知不觉中,正被卷入一个大时代的洪流中。这也正符合故事设计中“小人物往大里写”的基本原则。尤其是这样不完美且很倒霉的,人们会多少会对其带有点偏见的小人物,一点点地承担起这个时代最沉重的话题,而且成长为英雄人物,这样的逆转,戏剧性极饱满。
那么,“勇哥”如何从“我要赚钱”晋级为成千上万白血病人心中“救世主”的呢?他最初误打误撞进入这个走私代购药品角色时,的确是大赚了一笔。夜总会拿大叠大叠百元大钞怒砸经理,逼迫他替卖药的钢管舞女郎跳艳舞的“勇哥”,应该是他的本性。
但,好故事一般遵循着人物——愿望——行动——障碍(危机)的发展来推进。想赚钱的“勇哥”有了赚钱愿望,行动了,海赚了,接下来遇到资深假药贩子张长林的威逼,陷入危机。为了自己不进监狱,“勇哥”只好将印度格列宁的代理权出让给他,自己开了家服装厂过活。而“危机”之后,人物陷入一个低谷,但一定会有一个波折,把他从低谷中拎出来,重新向英雄之路进发。这就是帮他卖药的病人吕受益的自杀。假药贩子张长林被警方通缉,药品供应链断裂,成千上万的吕受益要么等死,要么自己去死,这一残酷的现实深深震动了“勇哥”的内心,他毅然重新担负起为病人们再建生死通道的重任,不过这一次他卖药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救人。他按照进价把药卖给病人,后来药厂关闭,他从印度高价买进市面上能够回购的药品,然后赔钱低价卖给病人。 故事就这样升华,卖壮阳药的小贩就这样成长为一大批人的“救世主”。故事从危机——转机——推进——高潮(升华),走向必然的结局。 在这里,“勇哥”是否被警方抓住,对“勇哥”来说,已经不重要,他在自己救世的英勇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这种精神的满足感是金钱和自由不能去匹敌的。
遵循故事规律,每一步都敦实、饱满、逼真,这就是好故事。
3.回不去的车票,摘掉的口罩及其他
当然,这个好故事中,还有许多元素做的很扎实。 比如让人物陷入困境的两难选择的使用。“勇哥”在继续不继续做印度格列宁代购上的两难选择,继续意味着违法风险巨大,放弃则意味着眼瞅着众多自己接触到的,活生生的病人活活等死;还有放弃追查这个案子的警察,追下去意味着堵死数以千计病人的活路,不追下去意味着自己的失职与违纪,两下都难取舍。伦理困境和情理法理两难困境,让人物的内心焦灼牵动着观众的心。
还有一些场景和细节的处理也很到位。开篇“勇哥”的神油店、中国医院、印度“假药厂”交易场所、夜总会艳舞现场、假药贩子张长林的宣讲会,无不热辣劲爆。但这些都是让观众“笑中带泪”的场景,轻松背后的凝重始终萦绕在场。
次要人物的设置和刻画也很熟练到位。白血病人小黄毛以为自己“抢药”出场,以替病友“抢药”遭遇车祸身亡,从一个小地痞也变成一个为大义勇敢担当的壮烈人物,令人可敬可叹。当他剪去一头“黄毛”,买好回家探亲火车票时,那张永远回不去的火车票成为他英勇终结的见证。这也符合悲剧人物最美好愿望无法得到满足的经典阐释。
结局。电影的结局是“勇哥”被减刑出狱,格列宁在中国纳入医保药品,终于成为普通百姓可以吃得起的药品。但这个光明尾巴的结局,我觉得并不是故事的结局。故事的结局应当是“勇哥”最终还是被警察抓住。被抓关入警车的“勇哥”,在被警车带走的途中,经历了“十里长亭”般的病人自发送别。这个送别把全剧带入最高潮处。这些在有菌环境中必须佩戴口罩的病人们,当警车经过时,一一摘下自己的口罩向“勇哥”致敬。这种无声的致敬,是英雄受到的最高礼遇。因此,我们也必须向“口罩”这一道具在情节中的精心设计致敬。就如《山楂树之恋》中老三和静秋隔着河相抱的动作一样,这一镜头也将成为影片的点睛之笔,被铭记。
拉拉杂杂剧透了这么多,看起来这影片并无超出故事常用手法的出新套路。但也恰恰因为其守套路,把套路做精、做细、做足,再加上题材剧烈地关注当下,关注时代热点,这才成就了一部卖座的好电影。看来,中国不是做不出好电影,在这风云变幻的大时代里,关注现实的《我不是药神》,或是关注精神取向的《无问西东》,都在向人们阐释,中国有能力产出有力量的好影片。 让我们继续期待吧。
2018年7月8日观影后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