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我第一次做线上的读书分享,因为这本书比较经典,书中有很多的点可以拿来做一次分享,由于我个人的经历和阅历有限,所以我想讲一下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以及给我带来的一些改变,不足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包涵、多多指教。
一、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
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to die
当一个人的拖延成本远高于行动成本,就会陷入越拖延越不行动的“等死模式”。
毕业后的那段时间,我在家备考,但我非常焦虑,因为那时的同学,实习的实习,考研的考研,而我对于未来很迷茫。离考试越来越近的时候,我越来越焦虑,越来越丧失对考试的信心,这中间在自我怀疑,思想上在不断内耗。
产生的等待成本:1.自己没有信心,怕考砸了,让家人失望;2.焦虑、拖延,学习效率低也学不进去;3.耽误一两年时间。 穿越成本:1.下决心去考,就不会想太多;2.全力以赴;3.可能考得不好,但是也积累了经验;4.万一就考过了呢。
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项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
所以生命不是用来等待的,当你犹豫徘徊纠结抉择不定的时候,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了,不如当机立断,马上做出选择,穿越也许会有短期痛苦,但是等死往往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二、 混沌–察觉–醒觉–超越
我把它理解为麻木–发现–思考–改变,以前的自己常年生活在我所认为的世界当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陷入了混混沌沌、麻木不仁的状态,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想法和行动的短视。直到后来加入了格格的早起成长营,结识到很多优秀很牛的人,有了差距体验的我,才慢慢察觉到自己欠缺了很多东西,而且需要更加努力。
然后思考自己的认知和生活方式哪些地方需要调整和改变,当自己的懒惰、拖延的时候,我就会及时提醒自己,比自己优秀的人都还在努力,你没有时间在那里休闲娱乐,你需要戒掉看电视,你的时间有限,需要好好利用起来,真正为你自己的未来做好打算。
三、寻找深层次的兴趣
“无趣之人,往往是无胆之人。”以前的我就是一个很无趣的人,而且自我接纳度很低,也不自信,不喜欢挑战,安逸的待在舒适区。其实是害怕,害怕改变会打乱自己一贯的生活习惯。所以始终不敢迈出第一步去尝试。我知道这样很不好,就像是自己把自己给限制住了。
“无趣之人”的模式是这样的:
直到我看到了古典老师书里的一句话:“上帝不需要你成功,他只需要你尝试”所以我就一步一步的去尝试,比如看到有伙伴分享的读书链接,或者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会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习惯,而且也需要你投入自己的时间、金钱、耐心和精力。那么你愿意改变吗?我想给自己一次机会,就想去尝试一下。然后就慢慢的改变了自己,改变了自己原有的固定模式,而且也在不断地挑战自己。
尝试,可能成功可能失败; 成功的尝试,能收获成果; 不成功的尝试,能收获智慧; 不管成功不成功,投入都能带来快乐。
我就这样跳脱了出来。现在的我不在像以前那样爱看电视了,自然而然就戒掉了。我突然想到了比尔盖茨曾说的一句话:“人们都喜欢看电视剧,但你不要看,那不是你的生活。”因为看别人的故事,始终要过好自己的人生。我发现不断的改变和提升自己,似乎更有趣,专注自我的成长很重要。这是深层次的不能被满足的乐趣。所以要多去寻找那些不能被满足的深层兴趣,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它们会让你幸福一辈子。
四、3种提升安全感的方式
书里作者讲了六种快速提升安全感的方法。我这里总结了三点:
1.小范围地去冒险,慢慢地扩大自己的舒适区。珍爱生命,远离恐惧,远离那些拥有很多抱怨,没有安全感的人,你要去找保持了那些好的信念,并且把自己想法变成现实的人,跟他们去学习,跟他们去同步、去改善自己那些旧的错误观念和认知。
接近简单快乐的人,多看干净明亮的电影和书籍,做一些无缘无故快乐的事情,站在阳光里,你会慢慢晒走黑暗。
2.面对恐惧,触底反弹。挖掘表面恐惧下的深层恐惧:①恐惧开始:习惯性否定自己,习惯躲在舒适区里;拖延是因为你觉得那件事对你不重要。②恐惧困难:面对困难要耗费自己的脑力、精力,会让自己感到疲惫,有畏难情绪,不敢面对无能的自己;③恐惧失败:不敢尝试,不去冒险,最后连失败都没有。④恐惧失去:恐惧失去他人对你的认可与信任,恐惧失去的时间和机会等等。
做一个斯多葛假设,设想事情的最坏打算,看自己能不能承受,如果能接受,就没有什么好怕得了。
3.做成功日记,不断积累成就事件,这是启动自信心的方式;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果做事不够熟练或做的不好,也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能力近乎等于0,能力=天赋×时间,所以需要精进自己所需的能力。
五、心智模式的影响
一切真实的事物都是心智模式,而一切的心智模式对于你来说都是实在的世界。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与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让我突然想到了《稀缺》一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他说,其实一个人他表现出来的笨或聪明,跟他与生俱来的智商、认识能力没有多大关系。
当我们在学习或工作的时候,如果旁边邻居家的装修声音很大,对我们来说就是噪音。类比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的脑海里一直存在着思想噪音。处理事情时,内部在自我干扰。就像手机里面装载了很多应用,已经占用了大部分的内存,再去处理任务的时候,心智剩余就没有那么多了。
所以有时人们表现出来的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笨,很有可能是因为稀缺占据了部分心智,在做事情的时候,可用容量少了,结果就是会抑制我们的各项基本能力。因此心智模式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
六、不要被水杯约束生命
如果我们手里有一个水杯,接下来你会做些什么?有的人说,我会把它到掉,有的人说我会装满水,还有的人说……但是,其实你去做你想做的事情,跟这个杯水有什么关系?
限制我们的水杯,有的叫“专业”,有的叫“感情”,还有的杯子叫做“安逸的工作”。进入社会后,我们都是靠能力来竞争,知识多没有用,关键是能用出来。有次跟以前的同学见面,她的家人一直在催促着她考专业方面的证书,如果不去考的话,那么,这么多年学的专业不就白学了吗?!我对其表示赞同。但是对于我来说,限制我的水杯叫“专业”,我不会再纠结自己的专业了,因为我知道,对目前的我来说,打好基础,练好能力,提升技能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关键是不要为一个水杯约束我们真正有价值的生命。
七、平衡两种自我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社会系统和自我系统是一体的。我们为了一块食物放声哭泣,为了一个拥抱哈哈大笑,父母亲也希望我们是那个样子。所以那个时候的我们身上的两套系统非常和睦,我们做的就是我们想的,我们想的就是我们做的。
但是慢慢地社会的我和自我开始分离。慢慢地自我就开始萎缩,而社会的我就越长越大。社会的我获得了妈妈的爱,亲友的认同,但总觉得内心空落落的。因为他很少获得过自我的认同,内心的激情、动力……
从小,我们就被一种观念影响:在家要做好孩子,在校要做好学生,在单位要做好员工。但是,仔细想一想,什么才算是“好”?是别人认为的好才是“好”,还是发自内心让让自己开心快乐才是“好”?
所以我现在就更能理解,为什么曾考到班级最高分的时候,还是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虽然我赢得了班主任和同学们的赞扬和欣赏,但是我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中好像缺少了些什么。成为了别人要求的样子,发现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也没有让自己获得真正的快乐。我反而有些羡慕那些成绩一般但是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同学。
八、漏斗人✘ 幸福人✔
有一种人叫做“漏斗人”,就是他们没有照顾好他们自己,所以不管你倒入多少幸福、成功,这些东西都只会从洞里面漏走。以前的我有段时间陷入过一种消极情绪当中无法自拔,自卑如影随形,觉得生活无趣,活着也没什么意思,很多时候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同学说我犹如是空气一般的存在。而且也不怎么发动态,有时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才发一次,然后就有关心的朋友问我,你最近干嘛去了?
现在的我想让身边的人快乐,就先让自己快乐起来,给自己的生命注入更多活力,更多热量,我想成为一个热情主动的人。爱一定是充满自己的心灵,然后还溢出去的才是爱。我能够感觉到自己的成长,我内心知道我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当幸福来敲门》中有一句话可以很好的诠释幸福人的定义:“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当别人做不到什么的时候,他们就想要告诉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么,就得去努力争取。就这样。”
以上,就是我对于《拆墙》这本书的一些感悟,总结一下,我们的生命经不起等待,我们要尽快从生活的混沌中觉醒过来,不断的去寻找深层次的兴趣,让自己成为一个更有趣的人。提升自己的安全感,远离恐惧,明白心智模式对我们的重要影响,在社会的我和自我中找到平衡,不要让其他不重要的如水杯一样的事物,限制我们的生命,做一个自带光芒的人,给他人带去正能量。希望我的分享对你有些启发或帮助。
最后,祝愿每个人都能成长为自己最好的样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谢谢大家,我的分享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