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轻轻松松就能全部兼顾,有人却累的半死仍顾此失彼。原因之一就是做事效率差别太大。
我愿意和你一起,通过学习大部分人没有掌握的技巧方法,早日成为效率达人,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实现远大目标!
如果你有效率难题可以留言,我会抽空回复或在以后的文章中涉及。
------------------------------------------------------------
前面的23篇文章在这里:轻松成为效率达人系列文章链接汇总,请你阅读,欢迎在文稿下留言。
最近这段时间,我会逐字逐句系统阅读李笑来老师的作品,通过做笔记、写感悟的方式,把其中有关提高效率的内容摘录提炼出来,以便我们一起学习进步。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六部分(第六章 交流)
笑来老师虽然把电子版免费放在了上面的链接,但要想提高阅读体验或送给朋友,可以从下面的链接中购买。
如何更好的交流?
交流对于人类就如同空气一样重要,但大多数人并不懂得好的交流方法,经常达不到交流的目的,下面我就把好的交流方法告诉大家。
1.首先要学会倾听
其实,交流的有效与否往往更取决于听者而非说者,反过来说,失败的交流往往源自听者的疏忽。留心一下,你会发现很多人并不懂得应该如何有效地倾听。
甲向乙提起“你当初不是说……?”的时候,乙大惊失色地喊道:“天哪,我什么时候说过……!”不能排除乙记忆力差的情况,连自己说过的话都不记得,但是另一种情况更可能发生——甲把乙所说的话完全理解成了另外一个样子,甚至可能与原意相反。这也就导致另一种让人无奈的现象产生:
很多人只能听到自己想听到的,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
尽管我们提倡的“质疑精神”也是非常可贵的,但是,在倾听的过程中不善于控制自己、随性发出质疑,是最妨碍有效倾听的行为和心理。
为了让自己听得更有效率,我们要牢牢记住这个简单而又实用的原则:就算需要质疑,也一定要等到对方把话说完。
说者的语篇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事实和看法。如果是事实,那么我们就要花时间想想“他所陈述的内容真实性如何”。如果是看法,那么我们就要花时间想想“他的这个看法/意见的根源在哪”。
另外,还有一个诀窍:
一旦决定倾听,就要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
当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听者的反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说者的状态。尽管人们讨厌自己讲话时被打断,但是也没有人喜欢对没有任何反应的听众讲话。从本质上来看,倾诉其实只有两种:第一种是不顾一切地说出来(比如在教堂里隔着纱窗向神父忏悔),第二种是讲给喜欢听的人。所以,给予说者适当的反应,是听者为了有效倾听必须做的事情。
仔细观察一下就会知道,生活中有多少原本认真的交谈变成了争执甚至激烈的争吵。发生这种情况固然有说者的问题,但更常被忽略却又更为重要的是,听者没有给出恰当的反应——该确认的时候却武断地下了定论,该回应的时候却示以沉默,说者兴高采烈的时候听者却意兴阑珊,说者努力论证的时候听者却过早开始反驳……
2.把握好“说”与“不说”
我们经常会获得这样的建议:得知道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这个建议的意思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能说的话、该说的话、说出来别人能听的话。
比如,如果不是班里学习最好的学生在大讲特讲学习方法,很多同学会不屑于听。再比如,如果不是公认最冷静、最善于思考的人,那么他说出来的话就算是对的,也很可能会被低估。
然而,更为有效的建议是: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
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前提是你先要“赢得尊重”,这只能靠积累获得。
有时,我们知道自己说的是对的,可还是没有人听得进去。绝大多数人面对这种情况会多少有些失落,甚至愤怒,可事实上,这往往只说明一个问题——还没有赢得足够的重视。
其实,重视和尊重来得往往比我们自己想象的晚很久。绝大多数人因为不懂这个道理,所以总处在“等不及”的状态,反而弄巧成拙,一辈子不可能获得哪怕是一点点的重视,更不用提什么尊重。
我认为:在分享知识的时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正确的;而在日常交流中,应该用论语中的“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先分辨倾听对象。
3.有效交流、讨论的三个原则
为了达成各种目标,我们需要不断寻求真相,而寻求真相离不开与人交流、讨论。为了防止不必要的麻烦、避免浪费不必要的时间,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以下三个讨论原则。
第一个原则:有意义的交流和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
我们有句歇后语: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为什么呢?因为讲道理是需要前提的。双方想要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和讨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理性讨论基本原则”。可是,“兵”手里有枪,“兵”随时都可以不守原则,拒绝与“秀才”合作,哪怕“秀才”再有道理也没用。
请看瓦茨拉夫·哈维尔先生制定的《对话守则》:
1.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
2.不做人身攻击。
3.保持主题。
4.辩论时要用证据。
5.不要坚持错误不改。
6.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
7.对话要有记录。
8.尽量理解对方。
日常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看到有意义的交流和讨论。虽然前面我们说到要学会倾听,但选择能够“遵守理性讨论基本原则”的人作为交流讨论对象也同样重要。
如果我们作为交流讨论的一方,发现对方已经不再“遵守理性讨论基本原则”,那么就马上停止交流讨论吧,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交流讨论的对象。
如果我们作为交流讨论的一方,突然意识到自己竟然已经不再“遵守理性讨论基本原则”,那么就马上停止交流讨论吧,因为我们也已经不再是“交流讨论者”,而更可能只不过是一个为争而争的“争辩者”罢了。这样的结果能说明的是对方确实更强大(至少在目前这个特定的方面),但想明白了就知道,这也没有什么,因为他的强大同样是并且只能是依靠积累获得的——没什么可不服气的,回去继续修炼就好。
第二个原则: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它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或者集体
有人开玩笑说:地球上最虚伪的群体分别是神职人员、政客和律师。这几个群体中最不缺少的就是“经常认为自己掌握着真理,或者自己代表着真理,甚至自己干脆就是真理本身”的那些人。
我们经常用“自以为是”来形容上面提到的那些人。那种自以为是的人并不仅限于刚刚提到的几个群体——他们几乎无所不在;他们每时每刻造成的灾难无法估量;更可怕的是,对这种情况,他们并不自知。
其实,“自以为是”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因为每个人生来都以无知为起点,而成长之路原本就是求知之路。
难以跨越“自以为是”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整个过程充满了曲折。
- 苏格拉底的挣扎引发了恐慌: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的罪名判他死刑,令其最终饮下毒堇汁而死。
- 尼采所说的“超人”指的也应该是跨越了“自以为是”这道障碍的人。
- 托马斯·叟注意到大多数人不经教化是很难跨越这个障碍的,但他同时也意识到,人如若无法超越这个障碍会有怎样的后果,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慨叹:“每一代的出生,从效果上看,都相当于野蛮对文明的侵略,我们必须在积重难返之前教化他们。”
看清了这件事,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
如果我们在任何交流讨论中发现参与者里面有“自以为是”者存在,那么最好的选择只有一个:退出交流讨论。因为,只要他们存在,不会得出任何有意义的结果,继续下去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
而我们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到认为自己有能力、有时间、有责任、有义务教会他们“想明白”的本领,甚至带他们跨越那道难倒大多数人的障碍,这任务几近不可能完成。首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心智成长都是自己的事情,并且只是自己的事情;其次,这是几乎每个社会都想系统地完成却从来没有成功完成的事情(因为每个社会中总是存在着另外一股强大的阻挠力量);最后,我们也应该考虑自身的安全,即不要被“吸血鬼”咬到,甚至最好都不要被他们看到。
第三个原则: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者理解
在交流的过程中,如果有一方抛出这样的话:“每个人都 (应当)有自己的看法,不是吗?”对话就应该结束了,因为说这句话的人已经把自己的脑壳闭掉了。
我们在交流讨论(甚至争论)的时候,原本的焦点在于“事实”,而非“看法”,因为“看法”无法争论——“看法”只是对事实的“理解”而已,“理解”本身又不一定可靠。尽管讨论都是从交流双方的“看法”开始的,但讨论的最终目的是剔除“看法”、萃取“事实”、把理解中不可靠的因素过滤掉。
我把我的看法告诉你,你把你的看法告诉我,我们各自弄清楚对方的看法,然后各自考虑哪个更有道理,或者这两种看法为什么可能共存……
对任何事实,每个人都有看法,这话不假,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这句话就是非常扯淡的了——对很多人来说,那看法究竟是不是他的,他自己也不知道。大多数人根本不思考,而少数肯思考的人的大部分又不懂得如何思考,所以,绝大多数人的看法只不过是环境的产物而已。
很多时候,所谓的“主流”观点并非因为“正确”才成为“主流”,而是因为它恰好适合(或者迎合)那些不善思考、不愿思考的人的感觉。
他们误以为很多想法是自己的,殊不知他们是隶属于那些想法的。
小结
“人总是倾向于忽略第三个原则”,所有来自外界的教化与训练通常也不了了之。解决这个问题,几乎只有一个手段——自我挣扎。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真正跨出那一步其实很简单。如果你有一天终于跨出了那一步,就会理解为什么大多数在那一步之外的人从来都没觉得跨出那一步有什么痛苦,而且你也能很快体会那一步之外的欢乐是怎样的欢乐。
如何跨出这一步,没有人能帮得上你,你只能依靠自己。并且,要牢牢记住:正如没有人能帮得上你一样,估计你也帮不上别人。而且,很多的时候,好的意图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
4.学会正确的复述
在沟通的过程中,当我们听对方(这里仅限于面对面沟通,不讨论书面沟通)说完之后,应该自觉避免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肯定理解对了。我们不妨套用以下句式进行验证、反馈:
“你的意思是……,是吗?”
或者
“你的意思是……,我理解得对吗?”
如果对方表示没有问题,就说明讨论可以进行下去;如果对方有异议,就要等待对方的重新表述或者我们的重新理解,直至在这一点上没有异议。当然,这需要耐心,有的时候,甚至是无限的耐心。
5.勤于反思
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被对方的“固执己见”挫败,但在对方眼里,我们可能也是“固执己见”的,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来自各个方向的局限,比如认知上的、经验上的。
每个人都可能出现“只看到部分事实”的情况。而“把部分事实当作所有事实”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它们也往往是各种冲突的根源。
其实盲人摸象的故事天天都在发生。
所以,我们需要反思,并且要常常反思。下面列出几个反思的要点:
深刻了解经验的局限
摆脱经验主义的第一个技巧就是“了解经验的局限”。
举例来说,股票投资的道理无论由多少人讲解过多少遍,无论受众听的时候点了多少次头,当股市大跌的时候,绝大多数投资者会选择“割肉”而不是“补仓”。
所以,摆脱经验主义,不仅需要对道理本身的了解,还需要勇气。其实,求知的路走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依靠勇气,而非更高的智商。
时时刻刻保持警惕
深刻认识了经验的局限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时时刻刻保持警惕。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无比珍爱自己好不容易 “归纳”而来的经验,以至很多人常常是“手里只有一把锤子,看什么问题都像钉子”。
经验需要归纳,更需要经过演绎来论证。实际上,“确定”常常是永远也做不到的,所以,在运用已有经验的时候,怎么小心都不过分。俗语“小心驶得万年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可惜,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
使用记录,使自己能够记住更多的经验
做记录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依靠做记录的方法可以避免多次犯同样错误的危险。
通过观察和阅读汲取他人的经验
观察和阅读,是扩充有限的自我经验的最好手段。
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有观察的机会,但绝大多数人仅仅因为自己的态度问题就失去了积累、成长的可能。时间久了,我们就会发现,读书偶得的知识不仅多,而且非常重要,不一定非要带着“明确的目标”而去观察和阅读。
经常试用类比来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
类比思考几乎是跨越已知与未知之间鸿沟的唯一手段。有这样两个例子:小学老师说“其实地球的构造跟煮熟的鸡蛋差不多”,就是用类比的方式让学生从已知(煮熟的鸡蛋)跨越到未知(地球的构造);中学老师说“原子的内部构造跟太阳系差不多”,学生们能瞬间理解,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我经常鼓励学生只要有时间就去看杂书——越杂越好,多多益善。为什么呢?因为读杂书会大大提高一个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理解能力的一种)。阅历丰富、博览群书的人,肯定拥有更强的理解能力,因为他们在遇到未知的时候,更有可能迅速地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中找到可以用来类比的信息。
耐心等待以获得不能跨越时间的经验
遇到不理解的问题,遇到不确定的想法,最好马上记录下来。不一定非要急着获得答案——马上获得解答往往是不可能的。
前面曾经提到过,“很多时候,不仅归纳经验需要很长时间,通过演绎论证归纳出来的经验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耐心。要知道,有些阶段无法跨越。一个比较生动的类比是,“十月怀胎”就是需要40周左右,这事谁也改不了——再聪明的人也需要40周左右才能把孩子生下来,再有力气的人也肯定不能提前生下孩子。很多人不懂等待的必要性,最终的结局是:同样也等了,因为不等也得等,时间才不管你究竟是谁,但等来的结果却是另外一个,反正不是通过耐心等待应该获得的那个。
总结一下做到更好交流的具体方法:
1、我们要做好的倾听者,就算有质疑,也一定要等对方把话说完,同时还要给予说者适当的反应,以便使说者进入“倾诉”状态。
2、把握好“说”与“不说”。
-
通过努力和积累让自己成为收到尊敬的人,以便能“说”更多的话;
-
在分享知识的时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正确的;而在日常交流中,应该用论语中的“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先分辨倾听对象。
3、把握好有效交流、讨论的三个原则:
-
有意义的交流和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不遵守“理性讨论基本原则”就很难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
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它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或者集体。如果我们在任何交流讨论中发现参与者里面有“自以为是”者存在,那么最好的选择只有一个:退出交流讨论。因为,只要他们存在,不会得出任何有意义的结果,继续下去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
-
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者理解。很多人认为想法是自己的,殊不知他们是隶属于那些想法的。我们在交流讨论(甚至争论)的时候,原本的焦点在于“事实”,而非“看法”,“看法”只是对事实的“理解”而已,“理解”本身又不一定可靠。所以交流讨论的最终目的是剔除“看法”、萃取“事实”、把理解中不可靠的因素过滤掉。
-
另外,把握好有效交流、讨论的三个原则,没有人能帮得上你,你只能依靠自己。
4、学会正确的复述。
-
在沟通的过程中,当我们听对方说完之后,为避免理解错误,我们不妨套用这样的句式进行验证、反馈:“你的意思是……,是吗?”或者“你的意思是……,我理解得对吗?”
5、勤于反思
-
充分认识到经验是有局限性的,面对新问题时要时刻警惕已有经验不一定能解决。
-
既要通过记录来积累自己的经验,也要通过观察和阅读汲取他人的经验。
-
尽量去做到阅历丰富、博览群书,以便迅速地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中找到可以用来类比的信息,从而跨越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
-
有些经验的演绎论证和归纳需要很长时间,耐心等待以获得不能跨越时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