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毕业 5 个来月后才开始想这个问题,其实倒也不算晚——
这 4 年大学,有没有后悔过什么?有没有什么遗憾?
毕业前,就会想象自己去回答这个问题,但都是粗粗一念略过:「这不还没过完嘛?想什么呢?」
现在想来,就不算突兀了。
前一个答案——当然是不会后悔的。
自己不是那种会轻易后悔的家伙。走过的,即使是弯路,也是种经历,终会有收获,坦然面对就好。
后一个答案——遗憾有一些,不算多。
那,来?来一起数数?
没能在某个午夜去铜像广场数铜像、数台阶
细数中大的诸多灵异相关传说——文科楼的正门、午夜的铜人阵和永芳堂的故事……类似的传说倒是历数全国各大高校都会有,并且部分传说相信从科学角度上是可以被解释的。
所以即便真的在某个午夜,兄弟一伙去数铜像、数永芳堂的台阶,铜人伯伯们应该悉数都在原地,并不会出来活动筋骨,永芳堂前的台阶数目多数几遍也不大可能会出错。但,在魔法学校就读,却不曾在半夜出来魔法一下,想想还是会遗憾一点的。
没能在大英课的 Pre. 上如愿 rap 一段
也忘了是大一下还是大二上了,大英课布置了 Pre. 作业展示 :
组队,找个英语影视片段, 各选定角色扮演,下周上台展示,队内人均展示不少于 1 分钟。
(布置完了,老师还补了这一句——)
可以 solo(单人成队、一人分饰多角),也鼓励 solo。
正好那时忙社团的一些事情,没什么时间组队排练,而且那个班多是 2+2 专业的同学(就是平日都是全英授课,后两年要去 HK 培养的那种),肯定有很多大神也是没时间也是自己 solo 的。然后我也就决定 solo 了。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后面说。
作为一个影迷,自己心仪的选段肯定有不少:
- 《搏击俱乐部》里皮爸的演说;
- 《战争之王》里凯奇大叔的独白;
- 《流言终结者》日常一些美式调侃
- ……
但最喜欢并且最想要上的,是姆爷在《八英里》之中那段经典的 freestyle,那段讲述他自己坎坷的写实经历的 freestyle。
作为姆爷 7 年的歌迷(2009 - )了,这段……这段 TMD 都不用排练好嘛!(开玩笑的,好久没练这段,现在应该不行了囧。)
这段……甚至是在老师刚布置完我决定要 solo 时就已经想好了的,当时心里还想到一个不错的 hack:这个片段的首句是「Now, everybody from the 313, put your motherfxxkin' hands up and follow me ...」,大英的课室是 406(逸夫楼),把姆爷原句的 three one three 直接改成 four O six,多好!音节数、韵律、节奏,就没毛病!当时还为自己的天才乐了挺久。
你也猜到结果了,最后这段没上,不然也不会作为「遗憾」出现在这里了。
原因嘛——里面有各种 f-word。虽说大英老师很年轻也留过洋,但我不愿在她的课堂上用看似不经意的 f-word 考验她的耐性;那么像姆爷在 Grammy 上一样把 f-word 改成 freaking?这就要增加练习成本了,而且,平时都练惯了,真不能保证届时还能保留在 freaking 的红线内,真不小心 f 了,还不如就通篇 f 下来呢。
另外,这段 freestyle 是姆爷的独角戏,虽然戏剧冲突感足,但其它角色的台词参与度不大,上台 solo 时一人分饰的角色不够多。说实话,不大过瘾。
后来,其它的候选片段,《搏击俱乐部》太过 sociopath,《战争之王》也有争议。说到底,是心虚、是没底。你想表现,你明明知道最具争议的才是最好的,但你不确定别人的底线在哪儿。你有一些立场,可你还是作罢。
结果,挑的是波澜不惊、但也算是别出心裁的《流言终结者》,从片头的 intro 到正片主持人们十几个回合对话。我喜欢分饰多角,我觉得这也正是这个展示作业布置的目的。这一集正好对话多、角色也多,除了 5 位主持人,intro 中会根据本集要验证的流言而截取很多相关的影视片段(比如那一集正好要验证「人类只使用了大脑的十分之一,许多部分仍尚未开发」这一流言,记得 intro 中截取了《辛普森一家》中的一幕:小 Simpson 用非常卡通化的声音问同伴:「Did you know people use only ten percent of their brains? 」)。
之前爱人就一直说我是「good at imitation」的。那次展示算是正常发挥:我上台,插好 U 盘、调出准备的那个视频片段,全屏播放(甫一开始播放,下面立马有同学惊呼:「Aha, the Mythbusters! 」),旁白出来、主持人们、引入的角色们一一出来。一人分饰多角时为了营造真实的感觉,我还在方位上忽左忽右、忽前忽后,语调上也作出差异:低沉的、平缓的、尖刻的、表情兴奋的甚至夸张的……
总体上我还是满意的,因为这次 Pre. 真的合我胃口。展示完毕后,老师也的确给出不低的评价,她说这才是她想看到的 Pre.,夸奖我分饰多角的逼真效果,顺便也「职业病地」更正我了的部分发音(如:特效一词「special effects」中间可以连读),还问我为什么选择 solo——事实上那天全班只有我一个人在 solo——我边下台边随口说哦最近忙没时间排练,然而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知道这个展示作业应该适合 solo 来玩,一人分饰多角,效果最佳,挑战最大。
只是,当天,除了这个正式登场的片段,我的 U 盘的另一个角落,还躺着姆爷的那部《八英里》。它在等待着,另一个平行世界里,登台的小 K 同学,做出的另一个大胆而突然的决定。
只不过在当前这个世界,不是咯。
但人会是患得患失的,因为另一个平行世界的小 K 同学,反过来也会思考《流言终结者》是不是更适合他。
所以,就这样吧,四平八稳、留点遗憾,也挺好的。
其它的,千里之行,走得不够远
嗯,大学 4 年,行走得不够遥远,
- 最远只是到了黄山;
- 大学有 4 个校区(哦现在有 5 个了),珠海那个还没去看过;
- 没去室友们的老家玩过;
- 没陪兄弟们进藏;
- ……
不过还好,广州的城区,溜得还算熟。
写在最后
这样细数下去,还是挺多「遗憾」的。
但讲道理,如若我大学期间是做过了上面的事情了,没有这一批了。我还是能罗列一篇大致等长的文章讲述新的一批「大学的遗憾」的。
人之常情,不是么?我相信,你也会的。
完美是种理想,允许你 10 次修改也不会没有遗憾。
现在在我看来,大学的专业真的不算最重要的。4 年下来,老师教的那么多,你真正记下来的有多少呢?你真正记住了并且在你的工作中用到的又有多少呢?在每年百万数量级的应届毕业生中,真正所谓「专业对口」的又有多少呢?
忘记了是 John Newman 还是 Wilhelm von Humboldt 说过,即使大学没有教师给学生授课,而是只起一个过滤作用,把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集结在一起生活、学习,若干年后,他们通过互相学习和自我学习的成果,不见得会比教师授课的学生差。
这个假设自然是有争议的,也是应该辩证看待的。但这种大学是年轻人生活、读书、新知互相交织集结的热土的理解,是我无比赞同的,也是我这 4 年中大生涯极其直观的认知。
这是种潜移默化,从你拉着箱包踏入大学校园呼吸她第一缕空气时就开始了的:打渔的方法、自学能力、三观、人格、习惯、文化冲撞……庆幸的是,它不会在你毕业后踏出校园的那一刻终止。
所以,我想说:我的大学,没有后悔;遗憾?留着当宵夜呗,当酒和故事。
所以,我想说:我的大学,过得真的很好,没有比这个再好的那种好,仿佛一切发生,都是最好的结果。
从 11 月 12 日,母校九十二岁华诞那天开始写这篇琐碎的东西,总算是啰嗦完了。
2016年11月23日20: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