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灯红酒绿的都市中,在大洋彼岸的校园里,在广阔无垠的荒漠上,人,如同窗外的帘燕,在归途中几度徘徊。
----题记
(1)关于自由
在那里一切都是自由的,草地大得随处都是自由。
小说的主人公陆焉识一生都在追求着自由,从上海到华盛顿再到改造了他二十年的西北大荒漠。或许是精神的匮乏、政治的严苛、犯人间的相互围猎与倾轧,终始他身上满布的旧时代文人华丽的自尊凋谢成一地碎片,枯寂中对繁华半生的反省,使得他自己明白原来自己所谓的“不自由”,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自由。小说的结尾说“他把他的衣服带走了,还带走了我祖母冯婉喻的骨灰。”在我看来,这次陆焉识是真的自由了,不是冲破恩娘和陆家给他带来的不自由,也不是逃脱二十年劳改生活给他带来的不自由,是心的自由,随心而行,寻找许他容身的一片广陌。就像文里说到的,草地大得随处都是自由。
或许我们天生都是自由的奴隶,繁华半生都献给了囚禁我们的生活,直到曲终人散时,才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犯”与“自由”是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概念, 严歌苓曾经如此解释书名中的“犯”:“可以诠释为主人公对自由意义的领悟,他对自己妻子几度不忠诚,有一种负罪心理,用’犯’是比较恰当的。”——当婉喻死后,陆焉识带着婉喻的骨灰,离开了上海,回去那个囚禁了他20多年也分隔了他和婉喻半生的荒漠。他最终寻找到爱的归宿,也甘愿被囚于对婉瑜的思念。
(2)关于爱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对于陆焉识与冯婉喻的爱情,我觉得用这句词形容是再贴切不过了,冯婉喻把一生的爱都献给了陆焉识,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她已经完全不认识这个世界、不认识陆焉识的时候,她仍然记得她在等一个人归来—一个她用尽一生去守护的人……
“就在那一刻,他意识到他爱婉喻。婉喻自己认识到的那一点寡趣乏味,不碍事啊,无伤大雅,他爱上她这个整体,就什么都是好的了。”看完这一段,顿时想起一句很喜欢的台词,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在我面前,我不懂得珍惜,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或许这就是陆焉识觉悟时候的内心独白。爱路千万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读了一些书渐渐也明白了说悲剧是将人类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3)关于信仰
翻手为苍凉 覆手为繁华
时代真是一个很可怕的词,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很喜欢书的封面,还是那个跨越大洋两岸的行李箱,还是那顶见证岁月痕迹的礼帽,好像一切都经历了岁月,磨平了棱角,最终尘封于记忆。但时代给我们留下的是什么呢?我想是信仰。一万多公里的路程,二十多年的劳改,一直支撑陆焉识活下去的是冯婉喻,是他相信冯婉喻会一直等他归来的信仰。小说中我不太喜欢陆焉识这个角色,总觉得他太消极,但他的一生又让我不禁想起罗曼.罗兰的那句话:这个世界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后继续热爱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更,安稳优越的社会营造了一种为所欲为的氛围,或许我们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信仰,朝九晚五的生活渐渐模糊了我们的思想,也许在某个闲暇的时间,会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到底是为什么而活。
仓央嘉措问佛:为什么总有遗憾
佛曰:没有遗憾,无法体味幸福
问佛:为什么下雪总在夜里
佛曰:美好的东西总在不经意间流走
或许模糊了视线,或许迷失了自我,或许遗忘了方向。但人总还是有信仰的动物,依旧寻找着自己的轨迹,依旧行走在自己的路途中,也依旧满身风雨又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