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搬过几次家已经记不清了,每次搬家总是有几个纸箱的书籍随身携带,熟人帮忙搬东西时,往往投以疑惑的眼神:什么东西这么沉?
从小养成的对书籍的爱好,小学五年级时就囫囵吞枣地看过所谓的大部头小说,比如《林海雪原》、《铜墙铁壁》。初中语文课本上每篇课文的内容不一定能记住,但是文章作者及其代表作的名字是一定不会忘的,考试逢到这类文学常识填空题,基本上都会答对。
小时候在父亲的单位所在地练潭街,买过一本早就相中的《格林童话选》,买书的钱是偷偷攒了好长时间的,回到家还不敢说是自己买的。
还是同时期,老家金神街下街头合作社里面的的卖书的柜台,闹过一次笑话。酝酿几周还是几月,看中柜台里面的一本《唐诗三百首新注》。买书是要先付钱的,付完钱,售货员盖上售书章,啪的丢在玻璃柜台上。打开一看,傻眼了,竖排版的不说,还是繁体字字体,那时那点可怜的文化根本没法看懂。
那年头买一本课外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费尽心机才能攒够买一本书的钱。当时确实是急眼了,想跟她说退了,人家根本不搭理你,撂过来一句,已经盖章了还能退吗?记得好像是死死地盯着这张脸好久,脸是记住了,你又能奈她何?这本书至今还在,只是书页基本没翻动过,里面还是新的。
在北京,每每有人看见我书架上和屋里到处散乱摆放的书籍,总是好奇的问,谁家不要的垃圾你给捡回来了?这也不对路啊,一个装修人要那么多的闲书干嘛?此时只好报以歉意的微笑不语,须知这种无谓的解释还是不说也罢。
最爱北京的旧书摊。
旧书摊上的书不光是便宜,有时碰巧了能遇上一本有可能不会再版的图书,或者是有年头的那种。比如《wen hua ---十年史》,此时心头会有掩饰不住的喜悦,心头怦怦乱跳,书拿在手里。生怕别人会横刀夺爱。
这些年在北京的东奔西走中,会碰到无数的路边旧书摊,无论多么赶时间,必会停留片刻,目光迅速地扫一遍书目,有中意的会拿起来翻一翻,看看书的内容,正版还是盗版。有过多次的讨价还价的经历,已经大致清楚旧书的成交价格,基本上喜欢的书都能成交。遇上少数算是识货的行家摊主,比如你拿出一本书,他隔老远就能报出作者的名字,得!你就甭想还价了,价钱得由人家说了算,忍痛掏钱了事。
玉泉路地铁站东北口出来往东走,以前有一排平房门面,其中有一家书店,经营打折的书籍。每本书的价格分五元、六元、十元、十五元不等,价钱用圆珠笔标在书籍某个不显眼的位置。你挑好了几本书,店主结账时拿起书一看就能报出书的价钱。五元里面也有正版的书籍,反而十五元的书籍虽印刷精美,盗版的居多。这个地方曾经流连了好多年,前年路过那里的时候,特意去找书店,越走越感觉不对劲,原来路边的平房已经拆除,变成了一溜铁栅栏,里面豁然是某单位的宽阔的大院子。
北京的书市,我知道最早的是在中山公园的一次,也是第一次去逛书市。那是刚来北京的头两年,囊中羞涩,又想买书。看着那么多的自己喜欢的书籍,口袋里就那么几十块钱,一晃悠眼看书市就要关门闭市了。突然间就艺高人胆大了,出门时手上拎着的一个塑料袋里装着五本书,《牛虻》《呼啸山庄》等,只有两本是付过钱的。
书市后来搬到地坛主办过多次 ,再后来又搬到了朝阳公园。只是再没有了第一次的荒唐经历,名正言顺的喜欢则买。
王府井书店,应该是全国最大的书店吧,价格当然也是说一不二,按书后面的定价售卖。因为要买一些专业的学习方面的正版书籍,比如设计方面的CAD及一些软件书籍,建造师考试用书等,偶尔去过几次。
近几年流行一种书籍论斤卖的书摊,一般十五元一斤,一本书称下来比原价低好多。不过要注意的是盗版的比较多,这个时候就得看你的眼力劲儿了。
个人总结的经验是:首先最简单的一条是印刷质量,比较粗糙,图片模糊的一眼就能看出来是盗版书,这类不在购买范围。有的印刷也非常精美但却是盗版的,这个时候就得注意了,你只需随便翻开书的任意一页,仔细看完这一页或两页,没有一个错别字的说明基本就是正版书无疑。在这种书摊买过一套《资治通鉴》,不是称的,花了一百八十元,很是犹豫了一阵子。
那些年过年回家的时候,行李箱里面除了换洗衣服,装的都是书。家人老是戏谑,又背什么宝贝回来了?一笑而过。
曾在朋友圈转发过一篇关于一百部名著的简介,有人问我看过几本,我说这里面的书我有二十多本,别人的留言惊叹 :厉害了我的哥!
别人怎么说,怎么看, 那是别人的事,内心对书的那份痴情此生恐怕都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