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亭》
路亭,如今已很少能看到了,但在半个世纪前,这类亭子在乡间还是随处可见的。听老一辈人讲,这路亭向来都是由附近村里的热心人集资修建的。其构造简单,村里人往往是就地取材,用不了多少时间便可在乡野盖起一座挡风遮雨的路亭来,即使稍微讲究些的,也只是用残砖砌墙,旧瓦盖顶,并在亭内放几条断碑或石板搭就的长凳就算落成了,因而要论其外观,是绝不能与那些顶盖琉璃瓦、四竖红色圆柱的胜地凉亭相比的。
然而,这路亭在旅人游子的心中,可说是一个温馨可爱的地方。之所以称其为路亭,也许是“让路人跋涉到此稍事憩息以蓄续力”的意思吧。确实,在漫长的以步当车的年代里,当你处于风雪交加,四顾荒寂的时候,或是当你疲惫不堪,正为无尽头的路途感到绝望的时候,你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座路亭在静静迎候着你,此时,你能不为这个简陋亭子而倍感欣喜吗?尤其是在乌云密布、惊雷震耳之际,你顺着坎坷的泥泞小道,急急地跑进路亭,然后,靠着墙角的杂物堆,顺势躺下来,长长地吁一口气,此刻,任凭野外狂风大作、暴雨如注,你只管美美地睡去,顷刻间,你就会将旅途的困乏、浑身的疲惫,驱赶得干干净净。你会真心觉得,这小小路亭简直是世界上最亲切、最美妙的温暖之地了。
印象中,这旷野的路亭还是一个凝聚着人间真情诚意的地方。在这里憩息时,你往往还会遇到几个意气相投的陌路人,尽管萍水相逢,却能敞开心扉,朴实的语言一下子就拉近了彼此距离。于是,相互间天南地北、无拘无束地畅谈起来,或鸡犬桑麻、节气农事,或乡间的琐事逸闻、善意的取笑揶揄,大家侃侃而谈,互通情感,接着就会热情相邀,结伴去同行前方的路途了。
细说起来,在我故乡一带,还有不少路亭是依水傍河建成的,所以这里就自然成了舟船停泊、送亲别友的分离之处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不知道当年弘一法师泪别挚友的长亭,是否也是这样的依水路亭?也联想到民间戏曲与传说中“十里相送到长亭,折柳赠君抒衷情”的情景来,那种千叮咛、万嘱咐,依依道不尽惜别之情的感人场面,有很多都离不开这让人忧伤、令人留恋的路亭。从这点上来说,这小小路亭,在人们心中又何尝不是思念家乡、怀念亲友而寄托殷殷情思的地方。
是否可以说,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生活理念里,包括路亭在内的各类亭子,是有着其特殊的内涵与象征意义的。因而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描绘亭子的文字可谓多矣。譬如欧阳修寄情山水的《醉翁亭记》、与民同乐的《丰乐亭记》,苏轼飘逸洒脱的《放鹤亭记》,以及归有光追古抚今的《沧浪亭记》......那真是情真意切、字字珠玑。我格外欣赏欧阳修的《丰乐亭记》,不妨诵读一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寥寥数语,欧阳修就将其与百姓共享丰年之乐的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一个可敬可亲的地方父母官形象生动地跃然在文章之中。
我不清楚这滁州的丰乐亭在当年是怎样的,但我总觉得它绝不会像那些深锁在富贵人家高墙深院里的华丽亭台那样,只供少数沾满脂粉气的男女去卿卿我我、无病呻吟的地方。这丰乐亭也应当像普天下的路亭那样,被平民百姓看作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漫漫旅途中的一处‘接力站’,一条连接起人与人之间诚挚情谊的纽带。是呀,由此说来,无论是简陋粗糙的乡间路亭,还是地方父母官与民同乐的丰乐亭……多少年来,这种种亭子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曾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庇护,给人以力量,给人以信心。我由衷地从心底里欣赏它,喜爱它,赞美它。
如今,虽说随着时代的进步,路亭已越来越少见,然而,我却执着地留恋它,祈愿它能继续存在下去,只不过,那应该是在人生旅途中作为一种象征的可亲可爱的‘路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