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夏虫不可语冰”?
因为这种虫的寿命很短,活不到冬天,不可能见过冰,不知道冰是什么东西。
为什么活不到冬天就见不到冰?
因为古代没有电,夏天造不出冰。
可是古代有雪山啊,夏天雪山上有冰。
呃,庄子住在平原,没有雪山。
那平原上的夏天也会下冰雹,难道不是冰?
好吧,可能庄子也没有见过冰雹。
可庄子说人家见识少,不懂高级的事。他自己还不是因为不知道夏天也有冰,就乱说什么“夏虫不可语冰”。
哦哦哦,你的海盐冰球马上化了,快吃快吃。
庄子老先生,咱推理能否严谨点啊,瞧瞧我被小朋友反驳的狼狈相。
古人的确造不出来冰,但夏天无冰可享的现象,至少到了周朝就结束了。《周礼》中列有“夏颁冰”之礼,也就是国君有义务在夏天,发冰块给大臣,而且系必选动作,都纳入礼制的范畴了。
那么问题来了,没有电的古代哪来的冰,不会真从雪山采集下来的吧?
当然不是。古代君王都备有巨大的冰窖,冬天到结冰的河床上凿冰,存入冰窖,藏到夏天来颁发。
由此可见,那时候,夏天能喝上冰水的人家,不是一般的富贵,必得是这个国家的最顶层阶级。即使庄子活到周朝,恐怕也不会知晓夏日有冰,像庄子这样一个底层的文人,大抵无缘跻身“夏颁冰”之列。如果他生活在唐朝,倒是能够获知那些住在上流人家的夏虫,笃定见过冰块。唐朝时期同样贫困,处于底层的小公务员兼诗圣杜甫写过“思沾道暍黄梅雨,敢望宫恩玉井冰。”凭杜甫的官阶,酷暑天里是沐不到赏冰的恩典,也只好梦想一下吧。
“颁冰”在唐朝进行到了顶峰,这个鼎盛王朝,皇帝的钱多了去,为了享受也是蛮拼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单看因为杨贵妃嗜吃荔枝,皇帝不惜跑死无数马匹,十万火急从岭南调来荔枝一事,可知王公贵族在享受方面何等的不遗余力。
所以,这个时期,尽管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但皇帝的冰照样颁的很浩大,很多的文人,哪怕官阶不够高,也能偶尔蹭冰水一品。因而,伟大的诗人们自然要记之,韦应物就作有《冰赋》,记叙自己参加陈王聚会的时候,“睹颁冰之适至,喜烦暑之暂清。陈王得意颂道‘含皎皎兮琼玉姿,气凄凄兮夺天时,饮之莹骨兮何所思。可进於宾,请客卿为寡人美而赋之。’没想到,竟有文人不买账,有人严肃指出“宠一物而三失德。”还有的从健康角度告诫“岂知乎一寒一温,日夜相激;久之以生疾兮,内外不和而怵惕。”
够扫兴的哈。皇恩浩荡,你们这些吃冰群众,夏日炎炎喝上了沁入心扉的冰水,不赶紧歌颂两句,拽什么大道理啊,得了好还要卖乖,看人家白居易多体贴,收到赐冰,客客气气写了封《谢赐冰状》。
最美的夏日冰和对夏日冰的最美颂词,出现在宋朝。宋朝的颁冰,在三伏天频率超高已经达“五日一颁冰”。这个小资情调馥郁的王朝,夏日颁冰考究之甚。皇帝赏冰的画面是“休论中使押金盘,荷叶裹来深宫里。”金色的盘子盛装以绿色荷叶包裹的冰,美轮美奂耶。
而且夏日冰也大量现身于民间,不敢像皇家那么豪,也给予冰以顶级待遇。在当时的东京如今的开封,有两家专营冰雪的大商家,盛冰的器皿全部是银器,银器哎!
宋朝有位官不算大仅至舒州签判,名气也不甚响的词人方千里,作过一首《苏幕遮》,写到“扇留风,冰却暑。夏木阴阴,相对黄鹂语。薄晚轻阴还阁雨。远岸烟深,仿佛菱歌举。”另一位也是名气了了,仅有个进士身份记录的词人刘镇,一首《念奴娇》,提笔就是“调冰弄雪,想花神清梦,徘徊南土。一夏天香收不起,付与蕊仙无语。”这几句我读着意趣了了,但人家夏日享受冰雪的画面真的真的很美耶。
极盛必衰,夏日冰的崇高地位,也就是从宋朝以后逐渐下降,发展到明朝,身价跌得连西门庆之流外省商户家里,夏天吃冰镇酸梅汤都很稀松了。
因众多诗家词人的溢美之声,让今天的我们知道,现在咱随便吃吃的冰糕冰砖冰大板,在旧日曾经又高贵又美丽,老祖宗的心里满满的诗情画意,对美的追求足以化腐朽为神奇——他们把酷热化为了生活意趣之一。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